![]()
政府出资为老旧小区进行综合修缮,本是一项改善小区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民心工程。然而,上海一小区最近却面临困境:一项支持率曾高达95%的惠民工程,因居民对施工方案有分歧而陷入停滞。记者在走访小区的过程中也发现,“美丽家园”推进难并非个案,这背后,反映出城市治理方式亟待从“统一包办”走向“精细协同”。
从“高票通过”到“陷入僵局”,个案遇阻的核心在于居民对“修缮”的预期与实际“改建”之间存在落差——居民希望“修旧如旧”,保留原有建筑风格;而施工方从技术安全角度考虑,认为彻底铲除空鼓、更换墙面是解决渗水问题的唯一途径。而分歧背后涉及三个更深层的问题:
一是信息不对称:征询阶段仅以“外墙修缮及翻新涂料”等模糊表述进行意见收集,未能提前明确“铲除釉面砖”“彻底改变外立面”等关键信息,导致居民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作出表决。
二是流程有瑕疵:根据现有流程,施工方案要等项目表决通过后才能制定,这导致居民只能对“要不要做”表态,无法参与“怎么做”的讨论。
三是需求被简化:当前,城市更新已进入“存量时代”,居民权利意识和参与意愿都显著提升,他们不仅关心居住环境是否“安全实用”,还很在意是否“美观个性”,即便“政府出钱”,居民也要求参与决策,而非仅作为成果的享受者。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让“美丽家园”实现“美丽推进”,必须在机制设计与执行层面进行系统性优化:
一是要把工作做在前期,通过调研摸清真实需求。在一些项目推进顺利的小区,立项前,街道、居委会、业委会就在小区开展了详细的需求摸底,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明确小区业主、居民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清单,据此提出申请。
二是共商共议方案,确保居民知情权。在招标前或方案制定阶段,是否可以引入小区代表参与评审等机制,让居民在施工前见到效果图、了解材料与工艺,甚至对颜色、材质等细节提出选择建议,通过前期参与减少后期争议。
三是优化项目流程,允许局部调整。对于居民意见分歧较大的项目点,建立方案修改的弹性机制,在合理范围内回应居民诉求,而不是用“要么全做、不要全黄”的“二选一”机制来增加矛盾。
“美丽家园”遭遇堵点提醒我们:社区治理不仅取决于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更取决于居民的认同和参与,所以应该从“为民做主”转变为“与民共谋”。
原标题:《上观时评|“美丽家园”如何“美丽推进”?》
栏目主编:简工博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谢飞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