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那天早上我第一次见到邵女士。她坐在派出所的长椅上,眼睛通红,声音哽咽。她说了很多次那句:“那是我的救命钱啊。” 我几乎能听见每个字后面的颤抖。时间我记得很清楚,2024 年 1 月 6 日,南京,邵女士把 34.2 万元现金交到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两家网点。她一再强调,只要“纸质存单”“本人柜台才能取”。她要的,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感。
我把她当时的原话还原出来。她走到柜台,对着柜员说:“小伙子,我要存定期,这钱是救命用的,必须得本人拿着身份证到柜台才能取出来,别人谁也不能动,知道吗?我不要电子的,我就要那种纸质存单。” 柜员给了她一张打印单据,请她签字。邵女士签了。她把单据收进自己的铁制饼干盒,放进衣柜底层抽屉,反复确认几次才睡得着。
![]()
我问过两家银行。建行回复说,业务凭证上写明了“银行卡定期”“手机银行支取”,柜员在办理时已履行提醒义务,客户签字等于知情同意。工行的意见基本一样:流程合规,风险提示已做,资金被转走系客户信息被泄露所致。江苏省金融监管局也核查后出具书面回复,说“现有证据无法认定银行违规”,建议走司法程序或等待公安破案。
公安这边的说法更沉重。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立案,认定为“电信网络诈骗案”。办案民警告诉我:这是典型的“精准诈骗+远程操控”。诈骗分子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个人信息,降低受害者警惕。再通过所引导下载的 App 获取远程控制权限,绕过部分风控机制,在受害者完成了人脸识别与密码输入后,把“定期”先转为活期,再分批转走。民警还说,资金已通过多个中转账户流向境外,追回难度很大。
在我看过的材料里,有几处关键点让人心里发寒:
![]()
我问过不少网友。评论区里常见的声音是愤怒和无奈。有人说:“银行办事太敷衍了,标签写得明白点不成吗?” 也有人强调个人防骗:“密码、指纹、人脸认别这些东西千万别随便在陌生软件上输入。” 还有人提议:银行对老年客户实行更严格的线下验证流程,监管层要明确网点录像保存时限并可被调取。
![]()
我个人感觉,这起事既是个案,也暴露出制度的漏洞和服务的缺位。像邵女士这样的老人,对金融产品不熟悉;对“看得见”的纸张有情感寄托;对电子化操作有恐惧感。银行在面对这样的客户时,不能只做“合规文本”的履行者。一句“我们有风险提示,您签字了”不足以平息道德责难。
可以有几点建议,供公众和监管参考:
![]()
我知道,这些建议不是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警方破案需要时间,资金追回存在难度。邵女士家的局面短期内恐怕难以好转。看到她把几十年积蓄悄然流走,我心里像被人拧了一把。相比起“谁该负责”的法条争执,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在制度上补上一道看得见的防线,让下一个邵女士少一些无助。
大家怎么看?如果你身边也有类似经历,或对如何保护老年人金融安全有好办法,欢迎在评论区里说出来。你的一条留言,可能就是别人避免损失的那句提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