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我继续写作的动力,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
最近几天,关于“银行批量挂牌房产”“要砸盘”的帖子刷屏。我点开阿里拍卖的页面看了半天,首页那几个板块里,“银行清仓”“银行直供”确实占了很大篇幅。点进房产的“已结束”栏目,很多房源结尾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围观人数上千、四五千,最终出价者却寥寥。有人统计,十个房源里能成交的,大概连一个都不到。这个画面,和网络上疯传的“银行要卖房砸盘”论调,表面上好像对上了号,实际质感却不一样。
我想说一个很关键的事:挂牌量激增,不等于市场被摧毁。真正能撼动价格的,是成交。现在,绝大多数标的要么是品质偏差、位置偏僻的“冷货”,要么价格并没有让普通买家觉得超值。就算标价比市价低三成,能出手的人也不多。越是能吸引人的优质货,竞拍场里越是赤裸裸地显现出“有钱人内卷、普通人观望”的结构性分化——中低端需求基本缺席。
![]()
对比一下两类现场。一个是平台上“无人问津”的成百上千条小房源,另外是少数能引爆市场的优质地块或稀缺资源。记得之前深圳某大型地块拍卖,六名竞拍者能为了同一宗地掐上一夜,最后成交的面积曾达到5710平方米。南方某热门地块的拍卖更像一场大型选秀:推出236套房源,最终成交额106亿元,成交均价17万元/平方米,最高30.1万元/平方米。认购之前要交300万、500万或800万元诚意金,结果有上百位缴纳诚意金的人没选上房,排队等着退房补位。这样的场景告诉我:资金充足的人,依然在抢优质货;大多数人则选择按兵不动,只在围观数上贡献流量。
那现实到底有多危险?有一种判读是四步走逻辑:居民财富缩水、政府财政吃紧、银行承压、社会问题凸显。现在市场看上去已经进入第三步——银行开始频繁把抵押物挂牌求变现。问题是,挂牌如果不能变成成交,就只是把风险搬到台面上,并不能解决不良资产的实质问题。法拍和银行直供都遇到“价格与买家预期脱节”的尴尬。若打折到七折都卖不掉,银行继续下调到四五折,那压迫感会瞬间传导到市场预期,进而形成价格螺旋。这一结果,不仅伤害房市,还会让以房产为抵押的金融体系承压。
![]()
我也看见不少截图和媒体片段被反复放大传播。像某些官媒统计“农信系统及地方小银行已挂牌数万套房产”的报道,被拿来佐证“银行要砸盘”。但那些报道里,很少有成交率的数据。这就像有人把医院里挂号的人数当成了能治疗的人数——只看数量,不看结果,容易制造恐慌。别人把这些图放进标题党里,你点开之后产生的情绪,会推动更多类似内容传播。换句话说,流量在放大焦虑。
回到我自己的判断。眼下市场的冷与热是并存的:低质、偏价的库存继续躺着;优质、可交易的资产继续被资金竞相争抢。政策层面有历史经验可借鉴:在2008年和2014-2016年那波周期里,果断的逆周期调控能迅速改变市场预期。不过,那类政策通常在形势已十分严峻时才会出现。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悬而未决的拐点,官媒、平台、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交织得让人眼花。
我想强调三点,大家记住:
![]()
最后我想问问你们:你身边有人因为这些消息而改变买房计划吗?你更担心价格下行,还是担心银行风险?欢迎在评论区写下你的故事或观点,我们一起把讨论聊开。别忘了关注,我会持续跟进这条线索,带来更多现场观察与权威解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