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鹤庆县錾刻流光的银器、颇具憨态神韵的白族瓦猫,因其精湛传统工艺接连亮相上海进博会、深圳文博会等国家级展会。这些承载民族文化的非遗展品,不仅牢牢吸引海内外观众目光,也成为云南非遗“走出去”的鲜活典范。
然而,有谁知道,这些非遗传承曾深陷“传承难”“维权难”的双重困境。
老手艺们有点“蔫”
“35岁以下年轻传承人一度仅46人……”年轻人不愿耗时数年沉心学习吹吹腔的唱腔技巧、银器錾刻工艺,加之“传内不传外”的传统规矩束缚,想学手艺的年轻人“进门无门”,千年技艺一度面临断代风险。
市场上,假银器以次充好严重冲击“鹤庆银器”品牌口碑;“鹤庆乾酒”等地理标志被17家商家滥用,侵权行为屡见不鲜;更棘手的是,多数非遗项目传承人法律意识薄弱——2021年时仅28%的传承人知晓非遗保护法,遭遇侵权只能忍气吞声,千年手艺的生存空间持续被挤压。
眼看着传承要断档,鹤庆县的老手艺们犯了愁。
面对困境,鹤庆县紧扣“八五”普法“服务高质量发展”主题,明确“法治护非遗”思路,从普法、服务到规范产业、保障传承,通过环环相扣搭建支撑体系。
法治扎根手艺圈
“先从懂法开始。”鹤庆县司法局联合文旅、市场监管部门,筛选著作权法、非遗保护条例中与老手艺相关的条款,编制法律小手册;针对银器、刺绣等易被仿冒的项目,特意补充专利申请指引,并结合过往侵权案例拆解讲解,让传承人一听就懂。
普法形式更打破“老一套”:“大家一起来普法”白族调将普法融入非遗;银匠在银器上錾刻“守艺守法”,让手艺自带规矩;18个传习所均设“法治书架”,方便随时学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用大本曲传唱法律知识,将瓦猫设计成“法治表情包”,连年轻人也愿意看。
对普法对象精准分类:该县司法局每年专为传承人开设法治研修班,国家级银器锻制技艺传承人寸发标在指导下注册“寸发标”商标,依法制止3起仿冒行为。白族民歌传承人张树先为12首原创歌曲办理著作权登记,成为当地首个“音乐版权保护示范户”。县内12所中小学开展我是小小非遗法律宣传员活动,5000余名学生用白族大本曲演绎维权故事;非遗项目商户被纳入培训,结业后签订质量承诺书,承诺绝不售卖假货……
鹤庆法院法官向银匠普法
老手艺人开展电商卖货
光懂法不够,还得有地方“找说法”。
鹤庆县人民法院专设非遗纠纷调解室,对侵权、合同等纠纷实行“三优先”(优先受理、调解、执行),2023年便为银匠追回损失12万余元。
鹤庆县人民检察院同步设立非遗保护联络站,排查出17家滥用“鹤庆乾酒”地理标志的商家,守住老品牌根基。鹤庆县市场监管局开通知识产权保护绿色通道,2022年以来,助力非遗项目新注册38件商标、25项专利,查处12起假银器案件。
非遗法律援助团则重点守护濒危项目,为面临断代的吹吹腔解决法律难题,确保传承人补助规范发放;设计“法治非遗”研学路线,培训50余名传承人规范开展电商直播,让老手艺顺利“触网”卖货。
如今的鹤庆非遗,早已“活”了过来。传承人对非遗保护法的知晓率从2021年的28%升至92%,85%的传承人遇侵权会主动依法维权;全县35岁以下年轻传承人增至89人,大批90后、00后跟着老银匠学錾花;非遗工坊带动3000余人就业,线上销售额年增40%;新华村银器小镇获评AAA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鹤庆银器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截至目前,该县“藏”有26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1位传承人将在法治守护下,坚守银器锻制、甸北田埂调、甸南新娘装等“文化宝贝”,让千年老手艺走得更稳、更远。
记者 肖思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