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这个主播比亲儿子还亲吗?"
当卢梦看到外婆第13次给直播间"廖总"下单时,这句几乎脱口而出的质问,道出了千万家庭的心酸。
那些对着屏幕亲切喊着"干爸干妈"的主播,正用精心设计的温情陷阱,掏空老人们的养老金。
![]()
从"领鸡蛋"到买保健品的情感陷阱
超市门口的"扫码领鸡蛋"像一把钩子,牢牢钩住了老年人的心。这些看似无害的营销手段,实则是精心布局的第一步。
就像卢梦外婆的经历,从1元充值换10枚鸡蛋开始,到每天观看40分钟直播再领奖励,商家用持续的小恩小惠培养着老年人的参与习惯。
更可怕的是,这些直播刻意营造出"家人"般的亲密氛围。
主播们不叫"叔叔阿姨",而是直接喊"干爸干妈";不是推销产品,而是"分享好物";不是商业行为,而是"舍己为人"的善举。
这种情感渗透比任何广告都有效,让孤独的老人甘愿掏钱维系这份虚假的亲情。
![]()
"剧本杀"式直播的三大套路
这些针对老年人的私域直播,早已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首先是"情感铺垫",播放其他老人的感谢视频,甚至展示手写信件,建立可信度。
接着是"故事营销",讲述产地风土、老一辈奋斗史,用情怀包装商品。
最后上演"砍价大戏",厂商故作勉强,主播"据理力争",让老人觉得不买就是辜负了主播的"好意"。
卢梦外婆买到的过期面粉、生锈菜刀和三无保健品,都是这种套路的产物。
数据显示,仅近期专项治理就查处4500起类似案件,罚没金额近7000万元,足见问题之严重。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违法行为正加速向监管更难的私域直播转移。
![]()
为什么老人宁信主播不信儿女?
当劝阻无效时,很多子女都像卢梦一样困惑:为什么老人对素未谋面的主播言听计从,却对至亲的劝告充耳不闻?这背后是老年人特殊的情感需求和认知特点。
孤独感是最深层的原因。数据显示,我国空巢老人占比已超50%,他们渴望社交却缺少渠道。
直播间里此起彼伏的"想买"弹幕,营造出虚假的热闹氛围;主播亲切的问候和专属称呼,填补了老人的情感空洞。
对很多老人来说,消费不是为了商品,而是为了持续获得这种被关注的感觉。
认知特点也让他们容易中招。老年人更相信具象的故事而非抽象的数据,更容易记住情绪化信息而非理性分析。
当厂商讲述"助农""支持革命老区"的故事时,老人关注的是情节而非产品质量;当主播表演"砍价"时,他们感动的是"付出"而非价格水分。
![]()
如何破解这场"情感围猎"?
面对这场针对老年人的"情感围猎",单纯拦截劝阻往往适得其反。子女需要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用更有温度的方式介入。
可以尝试陪父母一起看直播,不是粗暴否定,而是温和讨论:"这位主播为什么对您这么好?""这个价格真的合理吗?"
更重要的是,用真实的陪伴替代虚拟关怀。卢梦后来发现,当她每周固定陪外婆买菜聊天后,老人对直播间的依赖明显降低。
社区也应建立更多适老社交活动,让老人获得真实的人际联结而非屏幕里的虚假亲情。
技术手段同样重要。帮助老人设置支付限额、开启消费提醒,都能有效降低风险。国家层面则需要加强对私域直播的监管力度,平台也应建立针对老年人的特殊保护机制。
当我们的父母在直播间寻找温暖时,或许该反思:是不是我们给的陪伴太少,才让那些"干爸干妈"有了可乘之机?
养老金的损失尚可计算,但亲情的缺口,才是这个时代最昂贵的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