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爷今年刚满58岁,平时身体一直不错,除了偶尔肚子不舒服,很少进医院。
可邻居们最近都在传:“年纪一大就该做肠镜,不然肠癌找上门,后悔都来不及!”每次晚饭后,小区里都多了一项热门聊天内容,谁去医院查了新项目,谁提前预防了什么疾病。
李大爷的儿女听了也开始担心,非要他定个日子去检查,心里一直犯嘀咕:“是不是不查反而落后了?”
可上周去社区医院挂号时,门诊医生检查后反而说:“有些情况其实不用做肠镜, 多查反而可能带来不必要麻烦。”
![]()
一时间,李大爷疑惑更重什么情况该查?什么又是健康机构的推销套路?是不是“查得越多越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还原肠镜检查的真相,帮你避开误区,别再被所谓的“健康预防”绑架。
到底什么人才真正需要做肠镜?哪些情况又是根本没必要?别急,尤其是第4条,很多中老年人都想不到。
肠镜检查,作为发现早期肠癌及息肉的“利器”,这几年被不少健康体检中心推得火热。可你知道吗?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发布的最新版《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明确提出,并非所有人都要做肠镜,更不是一到年龄就自动“解锁”这一项。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45岁以下无高危因素普通人群,经过多年随访,结直肠癌发病率不足0.03%。而肠镜作为一项有创检查,虽然属于常规操作,但不代表零风险。
![]()
举个例子,有患者检查前无任何指征,仅因“害怕得癌”反复筛查,结果意外出现肠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这种“过度预防”反而害了自己。
熬夜、饮食杂乱偶发腹泻,就一定要查肠镜?严格来说,诊断有科学分层:
没有肠癌家族史、慢性肠道症状、排便习惯突然异常的中老年人,如果只是一两次腹不舒服,根本谈不到做肠镜。
年轻人偶发腹泻,更大概率和肠易激综合征、饮食油腻有关,提前盲查意义不大。在国外,欧美指南甚至建议普通健康成年人,根据评估5-10年查一次即可,有症状才酌情提前。
是不是拒绝肠镜,就代表放弃了预防?恰恰相反,科学筛查才是关键,这些信号,才是真正“警报”:
最近半年内排便习惯明显改变。如持续便秘、血便、或者大便变细。
![]()
体重无故下降超过5公斤,未控制饮食也不解释;有肠癌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伴有慢性腹痛、腹胀,药物治疗无好转;查出肠道息肉、慢性肠炎等疾病随访需求。
而没有这些高危因素,单纯体检、消化不良,无需频繁做肠镜。盲目跟风、频率过高,一则增加心理负担,二则带来经济和身体上的多余消耗。
数据显示,每增加一次无明确指征的有创检查,意外并发症发生率提升至0.02%以上。更有医院统计,普通对象每5000人中,有1-2人会因盲目筛查引发穿孔、感染等不可逆转的后果。
没有肠癌家族史,体检无异常,年龄低于50岁的人群
常规建议从50岁开始筛查,45-50岁以下且无家吾史、无异常情况人群,查肠镜收益极低,临床检出率低于0.01%。
![]()
偶发腹泻、便秘,但症状快速自行缓解
临时腹泻多为饮食、应激相关,不用着急做有创检查,观察和改善饮食生活即可。
仅因工作压力大出现焦虑性肠道反应
精神压力引起的肠功能紊乱与肠癌无关,对症调理更有效。
无任何症状,仅因“家人、单位同事都在查”随大流做体检
这种“健康焦虑型”筛查,不但无效,还会加重经济和心理负担。尤其是第4条——“健康群体过度筛查”正成为近年来中国体检乱象之一。
既往已经做过合格肠镜,且检查结果完全正常的短期复查
肠道健康人群推荐5-10年复查一次,频繁重复无收益,甚至有创伤风险。
均衡膳食:每天蔬菜水果300-500克,粗粮占主食三分之一;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快走或轻松锻炼,促进肠蠕动;良好作息:少熬夜,不暴饮暴食,避免肠道受损;关注体重:控制腹围,减少高热量、高油脂饮食;及早就医:发现持续腹泻、便血,应及早专业就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