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工信部一则关于新能源汽车驾驶模式规范的征求意见稿引发行业热议。其中最受关注的条款,是要求纯电动车与插电混动车在每次重新启动后(自动启停功能除外),默认驾驶模式需设定为0-100km/h加速时间大于5秒的“温和模式”。这一规定看似限制技术性能,实则暗含对公共安全的深度考量,其背后折射出新能源汽车技术狂飙突进与驾驶安全之间的微妙平衡。
![]()
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高加速性能已成为核心卖点之一。部分车型通过双电机四驱系统与高性能电池组,将零百加速时间压缩至3秒级,甚至与百万级燃油超跑比肩。但这种技术突破正面临现实挑战,下电再上电重启之后,如果还默认在上一次的狂躁模式之下,驾驶员很容易因为肌肉记忆误触发高加速模式,引起意外。
![]()
征求意见稿将默认加速时间锁定在5秒以上,本质是为驾驶行为设置“安全锚点”。医学研究表明,普通驾驶员从发现危险到做出制动反应的平均时间为1.5秒,若车辆默认加速过于激进,在突发状况下极易因操作失误扩大事故风险。5秒的加速阈值,既保留了车辆日常超车、并线等必要动力需求,又通过限制极端性能输出,为驾驶员预留出足够的反应窗口。
![]()
意见稿中定义的“高加速模式”,指车辆通过调整电机功率输出、电池放电策略等参数,实现0-100km/h加速时间小于5秒的驾驶状态。这类模式通常与运动、赛道等场景绑定,通过强化动力响应与转向精准度,为驾驶者提供更具操控乐趣的体验。但技术双刃剑效应在此凸显:某品牌车型在运动模式下,加速踏板灵敏度提升300%,导致车辆在湿滑路面极易打滑;另一车型的弹射起步功能,虽能带来推背感,却对轮胎与制动系统造成额外损耗。
![]()
值得注意的是,规范并未禁止高加速模式存在,而是通过“非默认”设置实现风险管控。车企仍可保留运动、赛道等模式,但需满足三项条件:每次启动后自动恢复温和模式、切换时需驾驶员主动确认、使用过程中持续显示光学警示信号。这种设计既尊重技术进步带来的驾驶体验升级,又通过流程约束降低误操作概率。
![]()
此次规范征求意见稿的深层逻辑,在于重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伦理框架。当行业陷入“参数内卷”时,安全正从隐性需求跃升为显性规则。某德系品牌工程师透露,其内部测试数据显示,默认温和模式可使新手事故率降低42%。你们看不到的后台研发数据印证了规范的科学性——技术创新的边界,不应由工程师的想象力划定,而应由公共安全的天平称量。
![]()
对于消费者而言,规范实施后将带来更透明的选择权:购车时可明确知晓车辆是否具备高加速模式,使用中能通过持续警示避免习惯性误操作,维修时因极端驾驶导致的事故责任认定也将更清晰。这种“技术透明化”进程,或将推动新能源汽车从“性能竞赛”转向“安全竞赛”,最终受益的将是整个道路交通体系。当新能源汽车加速迈(参数丨图片)入智能化时代,安全正成为比续航、性能更关键的竞争维度。工信部此次规范征求意见,恰似在技术狂奔的赛道上设置减速带——它或许会短暂降低冲刺速度,却能让整个产业跑得更稳、更远。毕竟,在关乎生命安全的领域,慢即是快,稳才是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