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央视财经的一则调查报道,狠狠撕开了药店行业套刷医保的黑色产业链。大参林、海王星辰、张仲景大药房等多家连锁药店赫然在列,它们竟把防晒冰袖、面膜、牙刷这些日用品,摇身一变成“械字号”医疗器械,堂而皇之地刷医保卡销售。更让人震惊的是,有企业直白透露,药店70%的营收都靠医保撑着,这条靠套保牟利的链条,早已暗藏多年。
在大参林荔湾四季花园店,记者发现一款标注“医用隔离垫”的产品,拆开包装瞬间傻眼——里面竟是防晒冰袖和防晒口罩。店员也不遮掩,直言不讳:“就是为了能刷医保,才打上医用名称。”而生产这款产品的河南超亚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起这事还带着点骄傲,透露今年已和大参林签下近9000万元采购合同,要把防晒口罩、冰袖送进全国约2万家药店。
不止大参林,海王星辰、张仲景大药房等门店也玩起了这套“文字游戏”:普通牙刷成了“牙科用毛刷”,牙线摇身变“牙科洁治器”,护肤品、面膜直接包装成“医用敷贴”,店员都明确表示“能刷医保”。湖南慕雪时代生物科技负责人也透露,和佛慈大药房合作一年,销售额近千万元,其中六成靠医保支付——这意味着仅这一家合作,医保基金一年就被悄无声息刷走600万元。
这些日用品为啥能变身“医保耗材”?关键就卡在“械字号”的审批漏洞上。一、二类医疗器械生产难度低,监管也相对宽松:一类产品备案就行,不用做严格临床试验;二、三类要是有同类产品多年临床应用基础,也能免掉临床试验。不法企业正好钻了这个空子,给普通日用品套上“医用”马甲,申请“械字号”批准文号和医保编码,摇身一变成了能刷医保的“合规产品”。
![]()
河南超亚负责人说得直白,普通防晒用品市场竞争太激烈,但标上“医用级”标签,既能卖高价,又能走医保渠道,消费者也愿意买单。就这样,一条“生产企业改包装、药店卖货、医保买单”的黑色产业链彻底成型,医保卡硬生生沦为不法分子的“提款卡”。
为啥药店敢这么铤而走险?核心还是生存压力太大。2025年前三季度,国药一致、老百姓、一心堂等头部药店营收不是微增就是下滑,薄利之下,不少药店只能靠拓展非药品品类求生。湖南慕雪时代负责人也坦言,单纯卖药利润太低,面膜这类产品利润高得多,靠医保噱头吸引消费者“0元购”,成了药店创收的“捷径”。
其实早几年,药店刷医保卡买米面粮油的乱象就被严打整治过,如今监管收紧,不法分子便换了更隐蔽的玩法。把日用品伪装成医疗器械,操作更低调,难被医保部门察觉,这也给监管出了新难题。但这绝非什么“合规操作”,而是板上钉钉的骗保行为。
国家医保局早已三令五申打击串换药品骗保,此前一心堂就因类似行为被当成反面典型。按照《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涉事药店不仅要退回骗取的医保基金,还要被处1-2倍罚款,严重者会被暂停6个月至1年医保资格,相关企业和负责人也将面临严惩。
医保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每一分都该用在刀刃上。药店靠套保牟利,不仅侵占了公共资源,还损害了参保人的切身利益,长此以往,只会让医保基金面临更大压力。行业生存压力大可以理解,但绝不能触碰监管红线,更不能拿大家的“救命钱”当生意做。
目前,被曝光的药店和企业已被推上风口,后续处罚结果备受关注。但要根治这种乱象,光靠曝光和处罚还不够,还需要监管部门加强对“械字号”产品的审批监管,建立更严格的医保结算核查机制,同时也需要消费者提高警惕,发现违规套保行为及时举报。
![]()
你觉得该如何堵住医保监管漏洞?对于药店靠医保生存的现状,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也转给身边的朋友,一起守护我们的“救命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