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产规模突破1.39万亿元的成都银行,正面临增速放缓与转型突围的双重考验。
近日,成都银行披露2025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其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77.61亿元,同比增长3.01%;归母净利润94.93亿元,同比增长5.03%。
回望过去三年,这家位于西部的城商行虽然业绩保持增长,但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已连续下滑,2022年至2024年营收同比增幅从13.14%一路收窄至5.89%。
与此同时,为寻求业务突破,成都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近三年增长超过70%,成为其零售转型的重要抓手。
业绩增速持续放缓
成都银行成立于1996年12月,2018年1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四川省首家上市银行。
凭借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红利,成都银行在过去十年实现了快速扩张。
2025年三季度末,该行总资产突破1.39万亿元,盈利能力在城商行中位居前列。
然而,光鲜的增长背后,成都银行正面临着业绩增速持续放缓的挑战。
据银行财报统计,2022-2024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02.41亿元、217.02亿元和229.82亿元。同比增幅却从13.14%一路收窄至5.89%。进入2025年,这一趋势仍在延续。前三季度,成都银行营收增速进一步下滑至3.01%。
净利润增长也呈现出同样的下滑趋势。2022-2024年,该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0.42亿元、116.71亿元、128.58亿元。增速从28.24%降至10.17%,2025年前三季度进一步萎缩至5.03%。
再成都银行业绩增速放缓的背后,是利息净收入增长乏力与息差持续收窄的双重压力。
长期以来,成都银行的营收严重依赖利息净收入。过去三年,该项收入分别为165.19亿元、176.54亿元和184.61亿元。
虽然绝对值仍在上升,但增速从14.54%降至4.57%,增长动能明显衰减。
利息净收入占总营收比重始终维持在80%以上,2024年仍高达80.33%,暴露出业务结构的严重失衡。
在17家上市城商行中,成都银行的非利息净收入占比仅高于郑州银行,排名倒数第二,对整体营收的支撑作用微乎其微。
支撑利润的核心指标净息差已从2022年的2.04%压缩至2024年的1.66%,净利差也由2%降至1.62%。
在利率市场化深化和让利实体经济的大环境下,成都银行传统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正变得愈发艰难。
资产质量与风险抵御能力
尽管业绩增速放缓,但成都银行的资产质量整体保持平稳。
2022-2025年9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78%、0.68%、0.66%、0.68%,三年多时间来并无明显增长。
在众多A股上市银行中始终处于低位,表现亮眼。然而,资产质量的稳定性面临潜在挑战。2025年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成都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54.81亿元。
较2024年末增加近6亿元。其中可疑类贷款增加约3.2亿元,损失类贷款增加3.57亿元。
不同期限的逾期贷款也在增加。其中,逾期1天至90天的贷款从2024年末的13.87亿元上升至18.33亿元。
同期,该行拨备覆盖率从2023年末的504.29%降至2025年6月末的452.65%,意味着银行风险缓冲能力有所减弱。
在传统对公业务增长放缓、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成都银行近年来将个人消费贷款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大力拓展零售信贷市场。
根据联合资信发布的评级报告,截至2024年末,成都银行个人贷款余额为1387.0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18.71%。
其中个人购房贷款、个人经营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含信用卡)余额分别为999.07亿元、167.01亿元和220.95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长9.20%、20.88%和22.59%。与2022年相比,成都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三年增长了73.23%,增速迅猛。
这种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与多家外部助贷平台的合作。成都银行于2025年9月发布的《互联网贷款业务合作机构名单》显示。该行与多家第三方科技公司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主要是蚂蚁、京东、腾讯等头部互联网金融企业。
成都银行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的产品涵盖“花呗”“白条”“分付”等主流消费信贷品牌。
合作模式分为营销获客、共同出资和逾期催收三大类。这种模式虽然能提升放款效率和客户覆盖广度,但也存在诸多潜在风险。
首先,风险识别与把控能力被弱化。由于贷款由合作方主导获客和初筛,银行难以全面掌握借款人的真实信用状况。存在“重规模、轻质量”的倾向。
其次,数据安全与消费者权益面临挑战。在多方参与的链条中,个人信息流转频繁。
监管文件虽强调“保护个人信息”,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信息泄露、过度采集甚至滥用的风险。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用户在2025年10月20日投诉成都银行。
在5月份与某流量平台合作的贷款中,成都银行为放款方,除了合同利率6%之外,流量平台还额外收取担保费、咨询费。合计年化利率35.98%,超出法定的24%上限。
根据202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
商业银行应当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平台服务、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区间,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
业务结构依赖与资本压力
除了零售转型面临的挑战,成都银行业务结构上对公业务的过度依赖也制约了其发展。
尽管成都银行在2018年就已提出“大零售”战略,但目前该行零售业务发展仍相对落后。
2025年5月的业绩说明会上,成都银行副行长龚民指出,未来2-3年,成都银行对公业务打法不会有重大调整。将继续巩固政务金融基本盘。
半年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成都银行对公贷款余额达6896.4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2.6%,较2024年末提升1.4个百分点。
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以3302.7亿元的规模占据对公贷款的47.9%,较年初新增484亿元,增速达17.2%。
在该行前十名贷款客户中,有9名都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一行业。这一投放结构暴露出成都银行对单一业务的依赖性。
与对公贷款的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零售业务的低迷。2025年上半年,成都银行个人贷款余额仅1437.7亿元。较年初增长3.7%,增速在17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排名倒数第三。
资本充足率方面,成都银行也面临压力。截至2025年6月30日,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61%,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24%,资本充足率为13.13%。
而2024年年末,这三项指标分别为9.06%、9.74%、13.88%。与2024年末相比,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降了0.45个百分点。
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资本充足率为15.58%。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4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93%。成都银行的上述三个指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成都银行的内部治理问题近期也浮出水面。2025年1月6日,四川证监局发布公开信息显示。
成都银行因未依法履行其他职责被出具警示函。
经查,该行在基金销售业务中存在多项违规行为,包括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部分基金销售人员未取得从业资格、内部考核机制缺失。
与此同时,成都银行正经历近年来最密集的一轮高层人事洗牌。
8月以来,董事长王晖、工会主席张蓬因工作调动相继离任;9月,副董事长何维忠与人力资源总监魏小瑛也因退休辞职。
管理层出现明显断层。直至9月22日,第八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临时)会议才正式选举黄建军为新任董事长,张育鸣为副董事长。
新掌舵人黄建军虽深耕四川本土金融体系多年,曾历任成都银行多个核心岗位,并执掌成都农商行数年,具备丰富的区域银行业务经验。
而副董事长张育鸣则拥有海外银行从业背景,曾在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地担任高管职务,国际化色彩浓厚。
两人组合或意在推动成都银行向精细化管理和外向型发展转型。成都银行新一届管理层面临的挑战不小:在稳住对公业务“基本盘”的同时,必须加快零售转型步伐,优化收入结构,应对资本充足率下滑的压力。
2025年上半年,该行中间业务收入下滑45.15%,理财及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下滑62.77%,反映出非利息收入拓展之艰难。在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的平衡木上,这家万亿级城商行的转型之路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