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新加坡的餐饮界正经历一场冰火两重天的残酷洗礼。一边是关门歇业的告示牌接连挂出,2025年仅前10个月就有2431家餐饮场所黯然退场。
另一边却是中资品牌带着成熟模式强势扩张!
还有调查发现,如今在新加坡开餐厅,要熬过整整5年才有可能盈利,而超过80%的新餐厅连盈亏平衡线都摸不到就已倒下…
![]()
![]()
新加坡今年2431家餐饮店关门!
6成餐厅撑不过五年,
8成老板没赚到钱
新加坡餐饮市场陷入“寒冬”!“关门大吉”早已不是零星现象,而是成了席卷全行业的系统性冲击。
新加坡副总理兼贸工部部长颜金勇近日透露2025年1月至10月23日,新加坡新增3357家餐饮场所的同时,有2431家宣告关闭。
![]()
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就有近8家餐厅消失。这一数字较2023年全年增长近两成,即便在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每月倒闭数也仅为如今的一半多。
且在这些关门的餐厅里,有1530家(60%)开业还不到5年,这其中还有超过80%的餐厅老板表示从来没赚过钱。
![]()
根据RAS最新数据显示,新加坡餐饮行业整体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少了0.4%。
![]()
![]()
![]()
从老字号到米其林
倒闭潮席卷新加坡
无一幸免
更残酷的是,这场洗牌不分新旧、不论定位。
新加坡本地最熟悉的杯子蛋糕连锁店Twelve Cupcakes前两天突然宣布:关闭全岛20多家门店。【继贡茶后,新加坡知名连锁蛋糕店也官宣倒闭!全岛20家门店歇业、拖欠员工薪资】
![]()
1939年凭借一碗鱼汤火了86年的老字号“Ka-Soh”,今年9月因租金暴涨30%(从1.2万新元涨至1.5万新元)无奈谢幕,老板坦言“每月要多卖300碗鱼汤才扛得住”。
![]()
新加坡本地知名连锁集团The Prive Group也未能幸免,8月底突然宣布关闭旗下所有餐厅,包括滨海艺术中心等核心地段的人气门店。
![]()
高端餐饮同样如此,2025年有8家米其林一星餐厅退出舞台,获得赞誉的Restaurant Euphoria、日料名店Esora等都在颁星后不久便关门歇业。
![]()
![]()
成本不断攀升、租金高、人力短缺
新加坡本地市场竞争加剧
租金高涨、食材成本上涨、人力短缺叠加消费受新加坡本地收紧,成了压垮众多餐厅的“三座大山”。
![]()
新加坡去年一年超3000家餐饮倒闭,今年比去年同期上涨7%。
![]()
成本的持续攀升是盈利的最大拦路虎。不少餐饮老板都面临着:房租涨30%、食材涨、电费涨,但生意没涨的境地。
且人力成本占比已超营业额的30%,外劳配额收紧更让用工难上加难。
![]()
消费端的变化也让盈利雪上加霜。消费者对品质和体验的要求不断升高,既追求性价比又看重个性化,让中小餐厅陷入“涨价丢客、不涨亏本”的两难境地。
许多老板忙得脚不沾地,月底算账却发现“不如去打工”。
![]()
![]()
中国品牌强势登陆新加坡
刺激新加坡本地市场竞争加剧
就在新加坡本地餐饮艰难求生时,中国IP品牌却在新加坡市场不断扩张,成为“寒冬”中的一抹亮色。
尤其是中新互免签证政策实施后,霸王茶姬、喜茶、蜜雪冰城等品牌纷纷强势登陆新加坡。

本土化适配与品牌运营能力同样关键。
中国品牌来到新加坡,也不仅是简单复制国内模式,而是深入研究新加坡本地的消费习惯。高端品牌注重场景营造,契合本地商务宴请需求;大众品牌则主打高性价比,通过标准化流程保证品质稳定。
![]()
像霸王茶姬重回新加坡时,不仅优化了原料采购链路,还针对新加坡本地口味调整配方,推出适合热带气候的清爽茶饮,连开3家门店,每天都是大排长龙迅速站稳脚跟。
![]()
![]()
也不止餐饮行业,新加坡的其他行业亦是如此,新加坡市场的“寒冬”,本质上从“野蛮生长”到“品质竞争”的必经洗牌。
2431家餐厅的倒闭,淘汰的是模式陈旧、成本失控、缺乏特色的商家;而中国品牌的扩张,证明只要有成熟的供应链、精准的定位和灵活的本土化策略,就能在“寒冬”中找到生机。
对于新加坡从业者而言,这既是警示也是机遇:靠情怀支撑的粗放经营早已行不通,精细化管理、差异化竞争和供应链深耕才是生存之道。
大家对中国餐饮品牌“进军”新加坡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