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服役的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仍然只有美国SpaceX公司的猎鹰九号和重型猎鹰火箭,不过这个局面很快就要被打破了,因为我国也有多款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即将试飞,目前走在最前面的就是朱雀三号。
![]()
《界面新闻》于11月10日报道称独家获悉,我国蓝箭航天研制的可回收火箭“朱雀三号”将于11月中下旬首飞。如今已经是11月12日,进入了11月中旬阶段,那么按照这个说法,朱雀三号随时都有可能首飞发射。
![]()
朱雀三号的首飞意义重大,因为它代表着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将迎来历史性时刻,这不仅是我国首款冲击“投入运营级”可回收火箭的关键尝试,更将肩负起运送“昊龙货运航天飞机”前往空间站的核心任务。从火箭到航天飞机,这套全新组合的每一项技术突破与任务规划,都在重塑中国航天的能力边界,其意义远超单次发射本身。
朱雀三号:中国可回收火箭的“破局者”,硬数据对标国际一流
在朱雀三号之前,中国航天虽在运载火箭领域成果丰硕,但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的,相对于猎鹰九号这种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可谓是成本高昂,然而多年来“可回收复用”始终是我国航天领域未攻克的关键领域。而朱雀三号的出现,将填补了这一空白,其设计与性能数据更是直指全球可回收火箭的标杆——SpaceX猎鹰九号。
![]()
从核心参数来看,朱雀三号展现出“大推力、高运力、强复用”的特点。全箭长76.6米,箭体直径4.5米,起飞质量约660吨,起飞推力达900吨,是我国现役推力最大的“光杆构型”(无助推器)运载火箭,远超长征二号丙、长征四号等传统型号。
![]()
在运载能力上,其近地轨道一次性任务运力达21.3吨,航区回收任务运力18.3吨,这比目前我国最大的长征五号火箭都差不了多少了,而比猎鹰九号还有所胜出,足以满足我国大型卫星星座组网、空间站货运等主流任务需求。
更关键的是其“可回收复用”设计。朱雀三号一子级配备9台自主研发的天鹊-12B液氧甲烷发动机,搭配4组可展收式栅格舵与着陆腿,能在完成轨道发射后自主调整姿态,精准返回回收场实现软着陆。
![]()
官方数据显示,其理论复用次数不低于20次,可将发射成本压低至每公斤2万元人民币以内,较传统一次性火箭降低80%-90%,这一成本水平已与猎鹰九号(约3000美元/公斤)基本持平。
在材料与燃料选择上,朱雀三号走出了一条“兼顾成本与效率”的路线。箭体主结构采用高强度不锈钢,虽密度高于猎鹰九号的铝锂合金,但材料成本仅为后者的1/3,且能承受近1000℃的高温,无需像猎鹰九号那样加装厚重防热层与耐烧蚀涂层,大幅简化了箭体结构与维护流程。
![]()
燃料方面,液氧甲烷的选择更是“直击猎鹰九号痛点”——甲烷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与水蒸气,无积碳残留,火箭回收后无需像猎鹰九号那样花费7-14天拆解发动机清理积碳,理论上24小时内即可完成复飞检查,显著提升了发射频次。
与猎鹰九号的“优劣势博弈”:技术路线差异下的未来潜力
将朱雀三号与猎鹰九号对比,两者的差异本质是“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而非单纯的“优劣之分”,但朱雀三号的设计确实在多个维度展现出后发优势。
![]()
猎鹰九号的核心优势在于“成熟度与可靠性”。自2010年首飞以来,它已累计发射近950次,将1800吨载荷送入太空,复用技术经过长期验证,一子级复用次数最高已突破15次,是目前全球商业航天发射的“主力军”。其采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梅林-1D)技术成熟、产业链完善,密度比冲(相同体积燃料的推力)比液氧甲烷高约20%,在“燃料效率”上略有优势。
![]()
但猎鹰九号的短板也十分明显。液氧煤油燃烧易产生积碳,导致回收后维护周期长、人工成本高;铝锂合金箭体虽轻量化,但防热涂层寿命有限,长期复用成本仍有下降空间。而这些短板,正是朱雀三号的“发力点”。
朱雀三号的液氧甲烷燃料从根源上解决了“积碳难题”,维护效率远超猎鹰九号;不锈钢箭体虽自重略高(一子级干重比猎鹰九号重15-20吨),但凭借900吨的强劲推力,仍实现了更高的运载能力;更重要的是,液氧甲烷燃料价格仅为煤油的1/3(工业甲烷每千克5元),长期复用下的成本优势将逐步扩大。正如马斯克在某社交平台所言:“朱雀三号融合了猎鹰九号的架构与星舰的部分特性,若进展顺利,5年内可能超过猎鹰九号。”
![]()
不过,朱雀三号也需正视“后发劣势”——猎鹰九号经过十余年迭代,已形成稳定的发射流程与供应链,而朱雀三号尚未经过首飞验证,复用可靠性、发动机长期工作稳定性等仍需实践检验。但从技术潜力来看,朱雀三号的设计更贴合“未来高频次、低成本航天发射”的需求,尤其是在卫星星座组网、商业航天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其优势将逐步凸显。要超就超猎鹰九号,相信不远的将来,朱雀三号的性能各方面都将超越猎鹰九号。
![]()
昊龙货运航天飞机:空间站的“灵活补给员”,空天应用的“潜力股”
朱雀三号首飞的另一大看点,是其计划搭载的昊龙货运航天飞机——这款看似“货运工具”的航天器,同样也是我国可重复使用空天技术的“关键试验平台”。
昊龙航天飞机的定位是“空间站货运的补充与升级”。它全长10米、宽8米,总重量不超过天舟货运飞船的一半,上行货运能力约2吨,虽不及天舟飞船(上行运力6.9吨),但胜在以“灵活与低成本”主打的可重复使用上。
![]()
一方面,它具备冷链运输能力,可携带新鲜蔬菜、水果等不适合长期存放的物资,解决空间站航天员“新鲜食材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它拥有独特的“下行能力”,能将空间站的实验样品、废弃设备带回地球,且可在指定机场水平着陆,无需依赖神舟飞船或天舟飞船的“一次性返回舱”,可以说是填补了我国空间站“双向灵活运输”的空白。
![]()
更值得关注的是昊龙航天飞机的“未来拓展性”。作为可重复使用飞行器,它的技术积累可直接应用于载人航天领域——通过改进座舱设计、增加生命保障系统,未来有望发展为“载人空天飞机”,实现航天员“随到随飞”的天地往返模式,大幅提升航天任务的应急响应能力。
![]()
而在军事应用领域,昊龙的“可自由出入大气层”特性更是具备重要探索价值——它可作为“空天战机”的技术验证平台,测试高速机动、在轨停留、快速再入等关键能力,为未来空天防御、在轨侦察等领域提供技术储备。
![]()
首飞的“深远影响”:开启中国航天“可复用时代”的大门
朱雀三号与昊龙航天飞机的组合首飞,其意义早已超越“一次发射任务”,因为这将是中国航天从“一次性发射”向“可重复使用”转型的“里程碑事件”。
![]()
对商业航天而言,朱雀三号的成功将彻底改变“星多箭少”的现状。目前我国GW星座、千帆星座等卫星通信项目发射卫星均不足100颗,而SpaceX星链计划已发射超9000颗卫星,核心差距在于“发射成本与频次”。朱雀三号若实现复用,将为卫星星座组网提供“低成本、高频次”的发射选项,助力我国在全球轨道资源竞争中占据主动。
对空间站建设而言,昊龙航天飞机的加入将完善“天舟飞船+轻舟飞船+昊龙飞机”的多元化货运体系——天舟负责“大批量、长期补给”,昊龙负责“应急、新鲜物资与下行运输”,轻舟飞船则作为补充,三者协同将大幅提升空间站的运营效率与灵活性。
![]()
对航天技术整体发展而言,这次首飞将验证“可回收火箭+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协同工作模式,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可复用项目(如载人空天飞机、重型可回收火箭)积累经验。
![]()
更重要的是,它将推动我国航天产业链的“降本增效”——从不锈钢箭体、液氧甲烷发动机到回收控制系统,相关技术的成熟将带动上下游企业突破,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可复用航天产业集群”。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朱雀三号与昊龙航天飞机的尝试,是中国航天“从跟跑到并跑、向领跑迈进”的缩影。它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可重复使用航天领域追赶SpaceX的技术,更构建了一套“符合中国需求、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
未来,随着朱雀三号复用技术的成熟、昊龙航天飞机的迭代,中国航天将真正进入“高频次、低成本、多场景”的新时代,为深空探测、太空资源开发、空天应用等领域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即将到来的朱雀三号的发射,也将是中国航天“可复用时代”的开篇,并深刻影响中国乃至全球航天的发展格局。
消息来源:《界面新闻》10月10日报道《中国液体可回收火箭“朱雀三号”将于11月中下旬首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