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前言
坏消息!四川阿坝红旗特大大桥轰然垮塌。
明明1月合拢时它还是直插云端的高原基建标杆,但10个月后垮塌时它却成了坠入河谷的钢筋残骸。
172米高的柱墩连带着数万吨的桥面轰然砸向足木足河,烟尘像蘑菇云般吞噬河谷,河水激起的浪头拍碎了两岸的护栏,几公里外都能听见那震耳欲聋的响声。
![]()
虽说官方通报已将垮塌原因指向“山体滑坡导致边坡裂缝”,但一个无法回避的追问在却每个人心中萌发:
为何这座今年1月才完成主跨合龙的新建大桥,设计与施工阶段没能预判并规避山体滑坡风险?是否当初就没有考察这里的地质情况?这场“短命”垮塌的背后,是否隐藏着责任漏洞?
![]()
垮塌前的“预警信号”
据《红星新闻》等媒体今年11月11日的报道,当天下午四点左右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双江口水电站核心区内,双江口红旗大桥出现垮塌。
值得庆幸的是,该桥已于11月10日施行交通管制,从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
根据盖有阿坝州公安局印章的通告显示,11月10日国道317线马尔康市双江口红旗桥右岸桥头K381路面河边坡出现裂缝,存在安全隐患。
为保障通行车辆安全,已对国道317线马尔康市双江口红旗桥路段,实施临时交通管制,并规划了“壤塘县⇄阿坝县⇄红原县⇄成都市”的绕行路线。
但这份“零伤亡”是整场事故中唯一称得上万幸的事,但这也绝不是值得夸赞的功绩。
![]()
要知道,这座桥可不是临时搭建的便桥,该桥全长758米的全长、220米的主跨、172米的主墩号称“云中之桥”,是专门为双江口水电站库区复建的交通命脉。
能把马尔康、金川、壤塘三地的通行距离缩短至近百公里,是串联三地交通的关键桥梁。
![]()
根据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官网披露,红旗特大桥位于阿坝州马尔康市白湾乡,横跨大渡河东源,采用“Y”字形布局,主桥为三跨一联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设计,于2025年1月14日完成主跨合龙。
但由于该桥属于典型的山区桥梁,其建设本身需应对复杂的地质条件。
![]()
作为双江口水电站库区复建公路工程的关键项目,红旗特大桥需应对库区蓄水后可能引发的地质风险,如地下水位上升导致的岩土体强度降低等问题。
其设计虽采用大跨度连续刚构结构,但对基础稳定性要求极高,尤其在滑坡易发区域需配套严密的边坡防护与监测系统。
![]()
事故重演
根据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2024年发布的《阿坝州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报告》,马尔康市白湾乡所在的大渡河流域被明确划定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该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项。
地质构造复杂:地处板块活动频繁区域,岩体结构较为破碎,地质稳定性较差。
库区蓄水影响:双江口水电站库区蓄水可能导致地下水位变化,进一步加剧山体失稳风险。
![]()
更令人脊背发凉的是,这不是同一区域第一次出现问题。
2024年8月18日16时30分许,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白湾乡双江口水电站库周交通工程(红旗桥至木尔基段),木尔基1#、2#隧道间木尔基沟钢栈桥在吊装桥面板过程中发生整体坍塌,导致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764.73万元。
![]()
据调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因为事故钢栈桥结构不完整,整体稳定系数降低;挖掘机和施工人员上桥作业,导致总荷载超过该状态下钢栈桥的极限承载能力;两层贝雷梁交界处贝雷梁上弦杆最大应力大于材料设计强度,钢结构出现屈曲,最终导致钢栈桥坍塌。
![]()
去年血一样的教训墨迹还未干,今年就换了座桥继续塌,这也不禁令人怀疑作为建在“高风险区”的特大桥,建设前是否对两岸的山体地质情况进行详细考察,设计和建造期间为何没有采取加固措施?
![]()
设计与施工为何“遗漏”山体滑坡风险?
将四川阿坝红旗特大大桥垮塌直接原因归于“山体滑坡”虽然无可厚非,但从工程建设的逻辑看,此次事故暴露了多个环节可能存在的责任疏漏。
而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常识,以下三个核心环节的责任值得深入调查。
![]()
第一,前期地质勘查与风险评估不足。
红旗特大桥位于双江口水电站库区,该区域被明确列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根据《阿坝州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报告》,该区域因板块活动频繁、岩体破碎,且水库蓄水可能引发地下水位变化,滑坡风险较高。
若建设前未对两岸山体地质条件进行充分勘查,或未将库区水文地质变化纳入风险评估,则可能埋下隐患。
![]()
第二,设计与施工中的地质灾害防护缺失。
大桥主桥采用“三跨一联预应力砼连续刚构设计”,此类结构对基础稳定性要求极高。在已知地质灾害频发的环境中,设计是否匹配了足够的边坡防护和监测系统?施工中是否采取了加固措施?
而从“边坡裂缝”出现到垮塌仅间隔24小时,这也说明监测与应急响应可能存在滞后等问题。
![]()
第三,运营期监测与应急管理漏洞。
11月10日已发现边坡裂缝并实施交通管制,避免了人员伤亡,但这一“被动应对”反衬出主动监测体系的不足。
是否建立了实时地质监测系统?是否定期评估库区蓄水对地质的影响?若依赖人工巡查而非自动化预警,难以及时发现隐蔽风险。
![]()
结语
耗费巨资修建而成一座桥的寿命不该只有10个月,高原上的基建拼的也不是建成时的噱头,而是能长久不衰的稳固。
这次“零伤亡”的侥幸决不能成为掩盖问题的挡箭牌,唯有将每一个问题查透、将每一个漏洞堵死,才能让下次的预警不再是为垮塌兜底!
![]()
参考资料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