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在今日发布,谢绝转载
作为全球首款正式服役的飞翼布局隐身无人攻击机,攻击-11的隐身性能是其核心优势。根据公开的学术论文数据,外界评估攻击-11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很可能小于0.005平方米,这使其在雷达探测面前近乎“消失”,大幅提升了战场生存能力。
![]()
图:攻击11
而能实现如此强悍的隐身能力,绝非单一技术的堆砌,而是从气动布局到材料工艺的全方位革新,每一处设计都围绕着“让雷达失效”的核心目标。
首先,在气动方面,该机采用了无尾飞翼布局。这种布局通过减少机身外部的突出部件,如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有效降低了雷达反射截面积(RCS)。
其次,在细节方面,攻击11也做了很多有利于隐身的处理。例如,它的机身接缝处采用了锯齿化设计,将原本平直的接缝转变为倒V型结构。这种设计能够使雷达波在传播过程中向两侧散射,而非沿原路返回雷达接收机,从而进一步减小RCS。
最后就是在机体材料上,攻击-11必然还大量使用了复合材料和吸波结构材料,在减轻重量的同时,能将机身的雷达反射率降低10至100倍,有效对抗多种频段的雷达探测。
另外,攻击11采用的背负式进气道设计,也避免了产生多余的腔体,将空腔散射的影响减至最小,进一步增强了雷达隐身能力。
而该机的发动机尾喷口也采用了锯齿和遮盖设计,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雷达信号,还能有效抑制红外信号,减少被EODAS/EOTS等被动光电设备探测的风险。
正是有了以上这些设计,攻击11的隐身能力才能达到极致。不过无尾飞翼布局虽然有利于隐身,但是在飞行控制方面,难度却比较大,尤其是低速飞行或遭遇侧风时,易出现“荷兰滚”等不稳定现象,这也是此前多国飞翼式无人机发展的主要瓶颈。
![]()
对此,攻击-11选择了开裂式方向舵,成功解决了飞翼布局先天存在的纵向与航向稳定性不足的技术难题。
攻击-11的开裂式方向舵,通过对称或非对称偏转,可精准调节飞行姿态,配合先进的飞控系统与AI辅助算法,能实时补偿飞翼布局的气动缺陷,使无人机在各种飞行状态下保持稳定可控,尤其提升了低空突防和精确打击时的姿态控制精度。
攻击11的强大之处,不仅在于其自身的隐身与机动性能,更在于它作为作战体系节点,所展现出的体系化作战能力。
![]()
在保证隐身性能的前提下,攻击11在机头下方配备了多面体光电窗口,将广域侦察、凝视监视、激光测距、激光照射等多种功能集于一体。这种设计在避免破坏隐身外形的前提下,让攻击11获得了自主目标捕获能力。
它能精准跟踪地面及空中目标,实时生成高精度坐标数据,既可以引导自身搭载的弹药实施精准打击,也能为协同作战的其他平台提供目标指引,成为战场中的“多面手”。
在现代空战体系中,攻击11可以扮演“前沿侦察兵”和“沉默刺客”,但同时也能扮演“中继制导平台”的角色。
![]()
它能够前出至作战体系最前沿,凭借超强隐身能力渗透到敌方防空圈内部,进行直接打击,或者引导有人战机进行打击。同时,它也可以配合射程超400公里的霹雳17超远程空空导弹,执行“A射B导”战术。利用自身前沿部署的优势,为后方有人机发射的导弹提供中继制导,精准打击敌方预警机、空中加油机等高价值节点目标。
综上所述,攻击-11“玄龙”,代表了中国空军在无人机技术和作战理念上的重大突破。其超强的隐身设计、模块化架构和超长航程能力,不仅提升了单平台作战效能,还通过协同作战,构建了有人—无人作战体系。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网络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攻击-11有望在现代化战争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推动空军向无人化、智能化方向持续演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