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订金时明明显示到手价268元,付尾款时却变成了345元。”消费者李女士面对淘宝上的订单详情,感到困惑不已。她仔细核对后发现,原本应该自动叠加的店铺优惠券并未生效,而客服告知她“该优惠券需要满足特定条件才能使用”。
今年“双十一”从10月20日开启付尾款阶段,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支付尾款时遭遇了类似问题。被各种优惠计算规则搞得晕头转向的消费者们,最终发现预售价格甚至高于现货价格,纷纷选择退款。
这个本应让利消费者的购物狂欢节,为何变成了一场价格“迷局”?
熬夜付订金以为捡便宜,实际支付价格比预估要高
“我熬夜付了十几件商品的订金,当时还觉得自己抢到了大便宜。”消费者王先生告诉记者,“到10月20日付尾款时,却发现多件商品的实际支付价格比预估价高出不少。”
王先生表示,他在淘宝上购买的一款吸尘器,在预售页面显示“到手价不高于899元”,但实际支付尾款时却需要支付1099元。他联系客服后得知,899元的价格需要满足“前1小时付款”“叠加平台券”等一系列条件。
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不少消费者反映,随着“双十一”尾款支付正式开始,部分预售商品实际支付价格远高于预估价格。
“花时间蹲直播、算优惠,结果还是贵。”社交平台上,网友的吐槽道出普遍焦虑。
![]()
更让消费者难以接受的是,部分商品的预售价格甚至高于活动期间的现货价格。张女士发现,她在淘宝上预付订金的一款护肤品,在支付完尾款后的总价为319元,而10月24日,同款商品直接购买的现货价格仅为287.1元,张女士愤而申请退款。
消费者李女士向记者表示,她在某服饰品牌旗舰店付订金购买了一件外套,在支付尾款时发现,店铺承诺的优惠券并未自动叠加使用,导致最终价格比预期高了100元。“我联系了客服,客服说是系统问题,让我申请退款重拍,但这时候现货已经卖光了,在店里直接买现货反而有9折品类券优惠,更便宜。”李女士说。
优惠规则复杂难懂,消费者沦为“计价员”
“订金+尾款”的模式原本是“双十一”预售的核心机制,旨在帮助商家预估销量,合理安排库存。但如今,不少消费者认为,订金机制失去意义,红包规则太过复杂。有网友直言:“如果预售不能保证最低价,订金还有什么意义?不如直接取消。”
预售付订金本应是“提前锁定优惠”,为何会出现尾款比预估价更高的情况?某电商平台人士透露,这通常与平台和商家的促销策略有关。
“预售阶段,商家会根据往年数据预测销量并向供应商下单,为了吸引消费者,他们会设置一个较低的价格吸引眼球。但到了现货阶段,如果发现竞争对手的价格更低,或者库存压力较大,他们可能会进一步降价清库存。”该人士表示,这就导致后买的消费者反而享受了更低的价格。
![]()
此外,优惠规则的复杂性也是导致价格混乱的重要原因。记者调查发现,今年“双十一”的优惠活动包括店铺优惠券、平台优惠券、购物金膨胀、会员专属券等多种形式。这些优惠的叠加规则复杂,有些需要消费者手动领取或使用,且常有使用条件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合并支付多个预售订单时,平台优惠券会被分摊到各个订单中,导致单个订单的实际优惠力度减少,最终价格高于预期。
以一款原价1589元的空气炸锅为例,其优惠规则包括:1件7.5折、店铺满999减100、平台满600减80、会员专属满500减50。消费者需要满足所有条件,才能以最低价购买。但在实际支付时,部分优惠可能无法同时生效。
记者了解到,在现行电商平台规则下,消费者支付订金后,若未按时支付尾款,订金不予退还;但若消费者支付完尾款后申请退款,包括订金在内的全款均可退还。这一规则本是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却因价格问题导致“双十一”后出现大规模退款潮。
“我在淘宝上付了8件商品的订金,最后只支付了3件商品的尾款,其他申请了退款。”消费者赵女士表示,“算下来,还是直接购买现货划算一点。”
重建消费信任,需回归简单透明
面对消费者的普遍质疑,部分平台和商家已开始调整策略。
一些电商平台推出了“全程价保”服务,承诺若消费者在购买后一段时间内发现商品降价,可申请退差价。然而,价保服务本身也存在诸多限制,如不包含优惠券、购物金等优惠方式,导致实际保障效果有限。
2024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双11”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其中强调,要严格禁止“二选一”等违法行为,公平有序参与市场竞争。围绕促销工具、折扣展示、优惠发放、结算支付等关键环节,全链条优化促销规则,保障活动规范、透明。严禁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
![]()
山东国曜琴岛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立红指出,“预售价格高于现货”是较为常见的消费陷阱,可能构成价格欺诈,属于《价格法》明令禁止的“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
如果商品页面明确展示了具体的优惠条件,比如“到手价899元”,这些内容构成了合同的要约,消费者下单付款,合同即成立,商家有义务按约定价格交付商品。商家未按约定叠加优惠、购物金未及时到账的行为构成违约,同时,这也可能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禁止的虚假宣传行为。作为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继续履行合同,即按看到并理解的优惠价格完成交易,如果因此造成其他损失,有权要求赔偿。
李立红建议,当权益受损时,消费者要注意合法维权。首先要保存好证据,比如商品页面的完整截图、订单详情、支付记录、与商家的聊天记录、直播带货中主播对商品价格和功效的承诺等。准备好证据后,可以先联系商家协商,明确表达个人诉求和法律依据。若商家不解决,可向购物平台官方投诉,如果平台也无法解决问题,可以通过12315平台,或向经营者所涉行业主管机关投诉。对于涉及金额较大、证据确凿的案件,可以考虑向法院提起诉讼。
来源:大众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