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楼业主天亮了!最高法撑腰,责任倒查,银行开发商全面承压
小区里的杂草比人还高,刚交的首付打了水漂,每月还得咬牙还房贷——这是千万烂尾楼业主的真实困境。有人为了买房掏空“六个钱包”,却只能对着停工的钢筋水泥叹气;有人带着孩子租房住,眼睁睁看着“新家”变成城市里的“烂摊子”;还有人维权多年,从满怀希望到逐渐失望,就盼着能有个明确说法。
好在2025年,国家终于出重拳破解烂尾楼难题,最高法牵头出台系列新政,明确责任倒查机制,让银行和开发商全面承压,756万套烂尾房已成功交付,超3000万业主拿到新房钥匙,这场关乎民生的“保交楼”战役,终于迎来了实质性突破。
![]()
一、最高法新政“亮剑”:业主拿回款、停房贷有了硬保障
2025年7月24日,最高法《关于审理执行异议之诉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正式施行,给烂尾楼业主送上了“司法定心丸”。新政最核心的突破,是明确了业主的“优先受偿权”——当房子无法交付且没有实际交付可能时,业主解除购房合同后,能在房产变价款中优先拿回已付房款,这个权利甚至排在建设工程款、银行抵押权� �前,相当于业主维权“插队”成功 。
更让人安心的是,2025年7月7日最高法案例库发布的典型案例明确,业主不仅能解除购房合同,还能一并解除房贷合同。这意味着,首付、已还的房贷本金和利息都由开发商全额退还,剩余未还的房贷也不用业主扛了,彻底杜绝“钱房两空还得还贷”的悲剧。此外,预售资金监管账户也有了“解冻”规则,业主解除合同后� �可申请法院将监管账户里对应的购房款直接划拨给自己,不用再看着资金被其他债权人瓜分 。
二、银行监管“绷紧弦”:失职要整改,资金挪用零容忍
过去不少烂尾楼的根源,是预售资金被违规挪用,而银行作为资金监管方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2025年新政明确给银行戴上“紧箍咒”,监管不力将面临重罚。2025年1月,福州市住建部门就对涉事银行开出罚单:某保交楼项目1.3亿元回购款进入监管账户不到1小时,就被银行协助法院扣划用于偿还其他债务,导致项目复工受阻,涉事银行被通报整改,新增预售资金监管业务被暂停,直至配合完成保交楼工作。
新政要求银行必须严格履行预售资金监管义务,对项目工程进度进行现场核查后,才能按流程拨付资金,再也不能“只签字不把关”。同时,央行、银保监会的专项借款政策也在加码,2000亿元纾困基金要求封闭运作,只能用于逾期难交付项目,银行还需为专项借款提供配套融资,且销售回款要优先偿还这些款项,确保资金真正用在“保交楼”上。
三、开发商追责“零死角”:破产重整+资金追回,倒逼履约
针对开发商恶意停工、挪用资金的行为,2025年形成了“全方位追责”机制。不仅要追究民事责任,要求开发商返还购房款、赔偿损失,情节严重的还会涉及刑事责任。对于资不抵债的开发商,法院会启动破产重整程序,通过“府院联动”机制盘活项目。
2025年4月,湖北鄂州就成功盘活了一处烂尾11年的项目:该项目负债10亿元,270套公寓、500余户住宅业主权益悬空,当地组建多部门专班,采用“按现状剥离+整体带瑕疵拍卖”的方式,让500余户业主凭法院文书成功办证,270套公寓业主拿到回购款,最终实现“破茧重生” 。住建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全国1200万套待交付问题楼盘中,已有756万套实现交付,交付率达63%,越来越多开发商在政策压力下主动推进复工复产。
四、业主维权“少走弯路”:这些要点一定要记牢
新政落地后,业主维权不用再“瞎忙活”,找对方法才能高效维权。首先,要保留好关键材料:购房合同、付款凭证、开发商违约证据(如停工照片、承诺函)、解除合同通知书等,这些都是维权的核心依据。其次,符合“房屋停工+无交付可能+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三个条件,就能同时起诉开发商和银行,要求解除两份合同,拿回所有已付款项 。
如果项目已进入执行阶段,可直接向法院提起执行异议之诉,申请从预售资金监管账户中优先划扣自己的购房款 。另外,要关注当地“一楼一策”方案,目前郑州、武汉等城市已推出政府代建、三方监管账户等模式,业主可主动对接住建部门,了解项目纾困进展。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盲目断供,通过合法诉讼解除房贷合同,才能避免征信受损。
这次新政的核心,是把业主的民生权益放在首位,通过司法保障、责任倒查,倒逼银行和开发商守规矩、尽义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