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妈今年刚满56岁,在社区食堂和邻居聊天时,大家纷纷议论“现在癌症太多了,都是吃肉吃出来的!”
有的人声称自己家亲戚每天大鱼大肉,最后查出来肿瘤;也有人反驳说自己的爷爷一辈子饭桌离不了红烧肉,身体硬朗到90多岁还下地干活。桌上一边是担忧、告诫,一边是现实中极端的个例。
![]()
“常吃肉,到底会不会增加癌症风险?”李大妈有些发愁,平时偶尔喝肉汤就睡得更香,可如果真的吃肉就是在“帮腔”癌症,那该怎么办?
其实,我们中的许多人都遇到过类似的困惑:喜欢吃肉的人是不是正在悄悄伤害自己?还是“常吃肉致癌”只是危言耸听?
近期,主流营养学和权威医学研究已经有了更权威的说法。来自牛津大学的流行病学大样本研究,对超过47万人进行了15年随访。结论揭示了肉类与癌症的真实关系,答案竟然和我们以为的并不完全一样。
![]()
到底吃肉和癌症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些吃法风险才是真的高?普通家庭餐桌上的肉,到底需要注意哪些陷阱?本文将逐步为你揭秘,尤其第三点,很多人都没想过,到底如何吃肉更安全、健康?别错过结尾的解决建议,一篇看懂科普真相。
围绕肉类摄入与癌症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
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在2015年就明确将加工肉制品(如香肠、培根、热狗等)列为一类致癌物,与吸烟和石棉同级。而红肉(如猪肉、牛肉、羊肉),被归入“可能致癌物”,即“2A类”,证据较加工肉弱。
![]()
具体机制上,加工肉类在生产过程中会添加亚硝酸盐等防腐剂,容易在高温烹制(如煎、炸、烤)下产生致癌物质如亚硝胺和多环芳烃。红肉中的肌红蛋白经过胃肠消化,某些代谢产物可能损伤肠黏膜,增加癌变几率。
权威数据显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多家医院发表的流行病学追踪结果发现:红肉摄入量每增加每日50克,结直肠癌风险增加约18%,尤以腌制、熏制、煎烤为主的肉类最为突出。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显示:与每周摄入不超过2次红肉的人相比,每周2-3次及以上人群的全因肿瘤死亡率上升了12.4%。
![]()
但需要注意,健康烹饪、合理分量、优先选择瘦肉与白肉,风险并不会明显高于蔬菜主食摄入适量的人群,这一点被欧美多项研究反复证实。
肉并非“一口都不能碰”,关键看吃法和量。
经常摄入高温煎烤、油炸的红肉,肠癌风险显著增加。数据显示,每周吃烤肉超过3次的人,结直肠癌发生率高出平均人群24.7%,亚硝胺、杂环胺等致癌物含量激增。尤其是烧焦、油炸糊状的边角,千万别贪嘴。
![]()
大量食用加工肉制品(香肠、火腿、腊肉等),不仅癌症风险提升,还容易引起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研究发现,每天吃50克加工肉,胃癌风险提升17%-20%,儿童与老年人尤其敏感。
“肉菜不分配,一天三顿见肉”的饮食方式,常伴随水果、蔬菜、粗粮的摄入减少。
膳食纤维严重不足,会减弱肠道清除致癌物的能力,形成“隐形高危群体”。英国医学杂志相关报道显示,多吃蔬果能抵消部分肉类摄入导致的癌症风险;而“重肉轻菜”的餐桌习惯,危险级别双重叠加。
![]()
但适量吃瘦肉、白肉(如鸡肉、鱼肉),选用低温炖煮,配合丰富的果蔬与全谷物进食,不仅没有增加癌症风险,还能提供优质蛋白和B族维生素,对提升免疫力、改善营养状态有益。
选品优先:白肉优于红肉,少吃加工肉。一周红肉不宜超过3次,每次约一小掌心(约50-75克);优先选择鸡、鱼等白肉,远离香肠、培根、火腿肠等加工制品。
烹调方式更重要:坚决避免高温、烧焦、反复油炸。推荐炖、煮、蒸等少油、低温的做法,尽量减少烤肉、煎炸、腌制肉等。
![]()
搭配丰富膳食纤维。每次吃肉最好有1-2种蔬菜搭配。多吃全谷物、豆类、绿叶蔬菜,有助于肠道清理潜在致癌物。
总量控制,个性化平衡。成年人每日肉类摄入建议为40-75克红肉或禽肉,满足蛋白供给,切忌暴饮暴食。特殊人群(如心血管病史、家族肿瘤史),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科学选择与分配肉类摄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