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人意的管理者也有错?几周前,在一家行业头部企业的中高层转型领导力提升项目现场,一名学员提出这个问题。
他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他自己就善解人意,并且因为善解人意一直受到伤害。一方面,他的善解人意,给了下属很多理解和宽容;员工有了问题可以原谅;出了意外可以救场;给公司造成了重大影响,也想尽一切办法替员工承担责任。
然而,另一方面,这位管理者发现,对下属宽容,等来的却是很多员工的肆无忌惮;总是体谅下属,换来的却是关键时刻团队成员无人响应,最后变成了一个人在战斗。
不是说将心比心、利他共赢吗?这位管理者如此善解人意也有错?
![]()
善解人意不等于放弃目标和原则。目标是管理的灵魂,如果管理者的日常动作不能指向达成目标,那就是偏离重心、辜负角色。所以,善解人意没有错,但能不能基于目标导向,能不能将员工的行为和做法引向达成目标。在目标的牵引下,帮助员工找问题、找路径、找方法,直到员工能独立解决问题,能自己找到方法拿到结果,这样的善解人意才最有效。
善解人意不等于容忍错误,更不等于包办一切。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谁的成长都要经历一番曲折。如果员工遇到一切问题,都有一个善解人意的上级帮他解决、帮他扛事,那么,这名员工又获得了什么?员工成长既需要正面激励,也需要负面反馈,尽早指出问题,让他意识到问题存在,并让其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这才是真成长。
善解人意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基于组织发展和员工的长期规划。上下级之间有问题说问题,有困难说困难,直面挑战,解决问题,这要比表面上的善解人意重要得多。
![]()
那么,什么样的善解人意是管理者最该做的?有三个操作要点:
- 第一,先业务达标,再善解人意。
做管理,当然要对公司业绩和组织绩效负责,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业务达标。而业务达标是刚性的,达标兑现奖励,没达标当然没奖励,甚至还会有处罚。在业务达标这件事上,及时兑现奖惩才能实现一视同仁的公平。
这个时候,管理者千万不要左顾右盼、于心不忍,更不要上来先替员工考虑其没完成任务的困难和理由,总想找些办法来为员工开脱,这种善解人意要不得。
- 第二,先执行规定,再善解人意。
公司里有各种流程、规章和制度,这些流程制度并非十全十美,总会有漏洞,或者会出现与现实并不完全相符的情况。
这个时候,员工如果遇到问题,即便公司现有的流程制度不完善,也请先按照既定规则执行,管理者不要动不动就菩萨心肠,动不动就法外开恩。
- 第三,先客观理性,再善解人意。
客观理性的意思是,回到事实和数据本身,回到组织目标和绩效,行为、过程和结果到底做得怎么样,而不是凭感觉、凭印象、凭感情。一个组织,只有管理者保持客观理性,才能换来真正的公平公正。
遇到两难问题,如果管理者不能客观理性,动不动就善解人意,那么,这个组织极有可能会吸引那些拍马屁、搞关系、千方百计以搞定领导为己任的员工。
说到底,先有客观理性,再去善解人意,这个顺序不能反,有些先例也不能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