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地点:从武汉开往北京的高铁。时间:11月7日下午。现场:一节车厢的过道被一辆婴儿车横在正中,堵得水泄不通。乘客们听见站台提示后开始下车,排起长队,有提着大件行李的、有携带老人的、还有急着换乘的,情绪从耐心慢慢变成焦虑。
![]()
我看视频里的画面:一位戴眼镜、穿棕色皮衣的年轻女子坐在座位旁,婴儿车就摆在过道上。有人轻声提醒:“麻烦挪一下,大家要下车。”她头也不抬,低头刷手机,接着说了句原话:“别碰!孩子刚睡着,动醒了你们负责?”好心的乘客出主意,建议把车往旁边挪半米,大家就能侧身通过。有人凑近一看,婴儿车里的孩子并没有睡,正抓着塑料摇铃,嘴角还有饼干碎屑,眼睛睁得大大的,根本不像在睡。
车厢里有人站不稳、有人被行李挤得难受,乘务员赶来调解。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半蹲下来说:“您看现在乘客都着急下车,我们两人帮您把婴儿车移到旁边的大件行李存放处,等乘客下完马上帮您移回来,保证不吵醒孩子,您看可以吗?”画面里的女子猛地站起,把手机摔在遮阳篷上,说:“我不管你弄,你自己解决。”随后她把背包扔在过道,脱掉外套,丢下一句“我不管,你想怎么弄就怎么弄”,就走到车厢连接处,留下孩子和婴儿车在原地。乘务员和乘客只好两人合力,把婴儿车推到一边,捡起她扔下的背包,让出通道。全程有人用手机录下这些镜头,视频被上传后迅速传播开来。
![]()
网络上最初有声音为“带娃不易”辩护,认为孩子哭闹确实难办。可当画面显示孩子并未睡着,且女子甩下车离开时,舆论迅速翻转,批评声占上风。网友扒出女子正脸照并转发,有人翻出被爆料的“黑历史”,称她曾任由孩子在车厢内随意奔跑尖叫。官方方面,12306客服在11月8日回应:遇到类似情况应优先向乘务员、列车长反映;若对方不听劝阻,可联系乘警介入处理,列车秩序与乘客正常出行必须保障,不会纵容无理行为。
![]()
这件事里有几个关键词值得强调:公共秩序、短时冲突、乘务权威、社交媒体放大。把私人需求强加给公共空间,最终要付出公共成本。在封闭的车厢里,一个人的任性直接影响几十个人的出行权利。乘务员出面调解,是在行使职责;乘警介入,是制度留给大家的最后一道保护。有人把带娃难当作免责牌,这在多数人眼里很难成立。
![]()
我想说三点话,和大家一起把这件事往更现实的层面搬一搬。
![]()
一,公共场所的“同理心”不是单向的。带孩子确实辛苦,乘客也应多一点理解;但理解不能成为侵犯他人正当权益的通行证。这位妈妈选择把婴儿车横在过道,拒绝沟通,又丢下背包离开,最终把解决难题的责任强加给了乘务员和陌生人,这是明显越线的行为。
二,规则和执行都重要。很多时候公共秩序靠的是现场人,靠的是乘务员的柔性调解,靠的是乘警的权威介入。12306的回应提醒我们:遇到类似问题,先找乘务员和列车长,调解无效可以请求乘警。法治和秩序在关键时刻要能落到实处,让个体任性有约束、有成本。
![]()
三,社交媒体放大了后果。视频一出,舆论像滚雪球,人物形象被迅速定格为“无视公共秩序”的代表。有人因此受到了网络指责,甚至面临社交关系的巨大压力。这里有好,也有坏:好是公共监督;坏是有时会滑向人肉和私刑。对当事人的历史“扒皮”,如果不是确凿事实,就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一部分。关于她的更多“黑历史”,目前是网友爆料,还需要官方调查和核实。
结尾我想说,公共空间不是私家花园。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不易上路,但碰到交叉利益时,最成熟的处理方式是互相礼让、耐心沟通、按规则办事。乘务员做了他们能做的,我们也希望更多人学会把自己的需求放进公共秩序的框架里。这样,大家的旅途才更安全、更平顺。
![]()
我把现场的原话和官方的回应都放在这儿,材料来源于乘客录制的视频与12306客服公开回复,其他细节暂无官方进一步说明。
您怎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