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巩义黄冶窑那一抹淡淡的蓝,让我梦回唐青花》一文中,我的观点“目前没有在中国境内发现完整的唐青花器物,而只有残片。”是错的,现在予以更正,感谢网友的纠正,现在将资料整理如下,与诸君共勉,在此深表谢意。
《河南省巩义市孝西村唐墓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市文物所(1992年发掘)
![]()
巩义窑青花花卉纹盘
1992年12月初,河南省巩义市食品公司在院内新建职工住宅楼,从开挖的基槽内发现古代墓葬一座。这次发掘从墓室中清理出土68件器物,加上对盗洞内残片进行拼对修复,共获随葬品99件,彩绘陶俑56件、三彩器23件、陶模型明器及家畜10件、瓷器7件、铜饰件3件,还有一些残俑片。
镇墓兽3件
武士俑6件
文吏俑4件
胡俑1件
侏儒俑2件
男侍俑7件
女侍俑6件
跪拜俑1件
人首蛇身俑1件
骑马女俑2件
骆驼4件
马4件
牛2件
羊2件
猪3件
狗3件
鸡1件
鸭1件
鸳鸯2件
磨1件
碓1件
井1件
牛车1件
盘1件
碗1件
三彩器完整和修复的共23件:
子母盏2套、砚1件、唾盂1件、双龙柄壶1件、碗2件
瓷器完整和修复的共7件:
罐3件、碗3件、双龙柄壶1件
铜器:合页2件,扣1件,钱币1枚
据考古推测其年代定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到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墓主身份有可能是县丞或与之身份相近的人。
《郑州市区两座唐墓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1999年的报告。
1999年,为配合基本建设工程,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对郑州市伏牛南路河南地质医院、嵩山南路河南省煤炭地质局内的2座唐墓进行了发掘。
共出土器物30件,除铜笄残损、木碗朽蚀外,余均完好。
地质医院唐墓出土情况分析:
陶罐1件、瓷罐1件、瓷碗2件、瓷粉盒2件、瓷注子1件、铜镜1件、铜夹子1件、铜筍4件、铜戒指1枚、铜钱11枚、铁鼎1件、蚌壳1件、漆盒2件、木碗1件
煤炭地质局唐墓出土情况:
出土器物5件:瓷碗1件、铜镜1件、铜镯2件、蚌壳1件
根据考古器物推测,地质医院唐墓的年代应该在公元760年到800年之间;煤炭地质局唐墓出土器物较少,根据出土的铜镜推测,年代大致在唐代晚期。
《郑州市区西北部两座唐墓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06年
2006年以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基本建设过程中,于郑州市区西北部河南电力工业学校和河南六合置业有限公司六合苑小区发掘清理唐墓各一座,一座为土洞墓,另一座为砖室墓。
河南电力工业学校唐墓出土器物共11件:
陶罐1件、陶砚1件、瓷碗2件、瓷注1件、铜勺1件、铜镜1件、铁刀1件、铁鼎1件、木梳1件、墓志1合
从墓志文可知,墓主的曾祖、祖、父均为布衣,墓主孙和,文采出众,书法俊逸,自太子通事舍人表进许昌县尉,任职得到好评。
河南六合置业有限公司六合苑小区唐墓
出土器物情况如下:
陶壶1件、陶罐2件、铜勺1件、革带铜附件11枚、铜钱12枚
河南电力工业学校唐墓双梯形的形制为中唐晚期典型的墓葬特征;河南六合苑小区唐墓初步推断是初唐时期墓葬。
《巩义涉村唐墓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巩义市文物管理局
2006年4月,巩义市涉村镇镇政府在扶贫楼施工过程发现一座古墓,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物钻探队遂即对南北长40米、东西宽11米的地基进行了钻探,没有再发现其他墓葬,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派人对其进行了清理。
出土的器物共如下:
武士俑1件、镇墓兽1件、幞头俑2件、牵马俑1件、伏听1件、三彩马2件、骆驼1件、鹅1件、猪1件、灶1件、井1件、碓1件、三彩钵1件、陶罐2件、盘口壶1件、刻字砖1方、墓志1盒、瓷器(瓷碗)2件、铜器2件、铜钱23枚
据推测年代大约在公元700到公元720年之间。
M1墓志失字,墓道填土中所出的残砖上书“常景先妻□”,第四字仅留“登”字头,若视为“登”,语义不通,视为“祭”,情有可原。唐墓墓志多有刻字不规范或习惯体的情况,如本砖“景、妻”二字,因此,第四字视为“祭”是可行的,墓主可能为常景去世之妻。此墓随葬品级别较高,说明常景有一定的财力,但置棺地方未见到尸骨及女用的铜钗、银发饰、蚌等,考虑到封门石不全的情况,不能排除墓主被迁葬的可能。
以上考古资料都没有发现完整的唐代青花器,直到2005年7月,英国伦敦拍卖了1件中国“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以2.3亿人民币成交,对于青花的研究掀起一个新的热潮。
1957年到1970年,浙江两处宋代塔基下分别发现两只青花碗与10多片青花瓷残片,有专家据此推测,青花应该是源于宋代。
1975年到1983年,在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了数量不少的唐代白釉蓝彩瓷片和执壶,这才确定青花应该诞生于距今1300年左右的唐代。
2002年8月到12月,河南文物考古又挖出一部分更成熟的白釉蓝彩器残片。
关于2006年10月,郑州考古研究院在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发掘的唐墓,由于没有详细的考古报告,只能根据徐大江文章《唐代青花塔式罐研究》,摘取一段文中资料,以作回答。
2006年10月,郑州考古研究院在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发掘了一批晋、唐时期的墓葬,在一唐墓的墓室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两件青花塔式罐,极为罕见,形制相同,大小略有差异,均有盖、罐体、底座。盖呈塔刹状,刹座为一覆碟,刹身为塔形。罐体为敞口,圆唇,束颈,圆肩,弧壁,平底。下有碗形台座,喇叭形圈足。
胎体坚硬,呈乳白色。盖、器身、器座施白色透明釉至圈足下部,釉色洁白,部分呈淡绿色,无脱釉现象。盖釉下饰蓝彩草叶纹、“万”字符,肩部饰两周凸弦纹,其下饰蓝彩牡丹纹、卷草丛叶纹、束花纹。盖高12.6厘米,罐高23.7厘米,腹径19.5厘米,座高12.5厘米,通高44.2厘米。另绘一幼童呈站立状,手中拿弯钩长物,下部有一圆球,作击打状。蓝彩浓淡不一,有少量的黑色斑点,无晕散现象,组成“童子击打曲棍球”图案,通高44厘米。这一发现引起了古瓷器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的注意,他认为这两件青花塔式罐若真是唐代青花瓷,则弥补了我国长期以来未发现完整大件唐青花的缺憾。
![]()
青花塔式罐
塔式罐又叫塔形罐,是唐代新出现的一种明器,由盖、罐、底座三部分组成,因形仿佛教中的窣堵坡而得名。
这种罐出土的地方主要有陕西、河南、河北、山西、甘肃,从初唐到晚唐都有,它的演变可以分为五期:
第一期公元618到690年,塔式罐在产生之初,极力模仿塔之形状,造型简朴,粗矮;
![]()
青花塔式罐
![]()
青花塔式罐
![]()
青花塔式罐
第二期公元691年到750年,成为明器,造型颀长、匀称,种类多样,装饰华丽,艺术性很强;
第三期,公元751到公元806年,呈现衰弱趋势,罐身逐步变长而底座变矮,不似二期轻盈,装饰趋向简朴写实,出现了大量瓷质塔式罐;
第四期,公元807到公元875年,塔式罐量少且大多质劣,底座与罐身比例不协调,盖钮简化;
第五期,公元876到公元907年:塔式罐多出于河北、内蒙古地区,且造型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之后,塔式罐在中原及河北地区彻底消亡。
从这一篇文章中,基本可以确认无误,这件器物是唐代的,填补了国内没有唐青花完整器的空白。
2006年,郑州上街峡窝的一座唐墓中出土了两件唐代青花塔式罐。这是国内首次出土的具有明确地点与考古背景的唐代青花瓷完整器。
1998年发现的唐青花花纹盘出自“黑石号”沉船。“黑石号”是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发现的一艘9世纪上半叶的阿拉伯商船,船上运载着约6.7万件中国外销货物,其中包括3件完整的唐青花盘。
![]()
唐青花
这3件青花盘均为巩义窑产品,其形制与扬州出土瓷片一致,盘心饰有西亚菱形花叶纹,是当时中东商人定制瓷器的实物见证。它们现收藏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其中一件高3.3厘米、口径17.3厘米,另一件高4.4厘米、口径22.8厘米。
2025年8月,南水北调博物馆青花瓷展展出了唐代的青花器物,其中就有唐青花残片和完整的唐青花器物——青花塔式罐,央视对此事进行了转播。
![]()
央视转播截图
![]()
央视截图
感谢网友的指正,与诸君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