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晨报)
转自:南京晨报
通讯员供图
晨报讯(通讯员 梁春烨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卢斌)在南京江北新区顶山街道,龙虎巷社区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这里的许多建筑可追溯至清末民国,一砖一瓦记载着百年前的历史文化风貌。面对居民改善环境的需求,虽难以实现大拆大改,却正以精雕细琢的“小修缮”逐步焕新。
建设村巷口的长椅上,三四位老人正闲坐聊天。“你看我们这里现在环境多好,邻里邻居每天都要出来遛遛,在家里待不住。”居民张春风语气中满是欣慰。而在不久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情景。
建设村正位于龙虎巷社区,这座上个世纪60年代建成的老工人新村,承载着原浦镇机厂职工的青春与记忆。
出生在这里的张春风,始终不愿意随儿女搬走。巷口的小百货店虽小却开了几十年,最知她的需要;一到夏天,门前的枇杷树挂满果子,清甜香气飘散在巷子里;几十年的老邻居常相伴买菜,新小区里难觅这份温情与热闹……如此种种都是她不愿离开的牵绊。
然而,时光的冲刷也让这里显露岁月流逝的痕迹,如设施陈旧、排水不畅、杂物堆放等。
今年年初,顶山街道收到居民呼唤改造的诉求后,即刻将建设村改造计划提上日程。
建设村怎么改?居民说了算!
在改造筹备阶段,龙虎巷社区便启动了“巷邻议事会”机制,议事会由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和居民代表三方人员共同组成。这场“议事会”不同寻常。建设村片区共有310户居民,目前,居住在此的居民以老年人为主,许多新式沟通手段在这里难以奏效。因此,“议事会”的工作要从挨家挨户“敲门”走访开始。
“我们将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和居民片长三股力量整合,首先入户广泛征集居民意见。”龙虎巷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随后,社区对居民意见进行整理和分析,召集议事会三方人员开会商议,结合实际情况将意见梳理成具体条目,再次“敲门”征求居民意见。
大到破损路面的修补、排水管的疏通,小到晾衣架、老年人便民扶手的安装……居民的“心头盼”都被详细列入了改造清单。
6月,顶山街道正式启动建设村片区改造计划,将道路硬化与排水改造作为核心,全面提升片区环境。
建设村片区位于龙虎巷社区北侧,地处山脚下,道路狭窄、环境复杂,给施工带来不小的挑战。为破解施工难题,街道和社区下足了功夫:党员干部带头拆除简易披棚,居民积极配合清理杂物;大型混凝土车无法驶入街巷,便在附近停靠,通过小车接力运输;同步实施行道树修剪、路灯及监控增设等配套工程,还翻新社区微型消防站,增设消防器材,让安全保障与环境改善同步提升。
更让人暖心的是,3个多月的施工期里,居民参与热情持续高涨。社区组织党员、志愿者、热心居民形成“监督小组”,发挥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全程帮忙盯质量、协调问题,保障工程顺利进行。
9月底,改造工程顺利完工。数据见证着建设村的“蝶变”:累计硬化路面7700平方米,铺设新排水管1500米,清淤管道600米,改造排水沟660米。
“小修缮”做出“大文章”。路面修整、管道改造、新增路灯、增设晾衣架……在这场改造工程中,单看每一项都只是“小修缮”。而这些“小修缮”如同毛细血管般,细致焕新了城市更新的系统肌理,深植居民心坎之上,书写出实实在在的基层治理“大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