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做自媒体时,就从俄系装备开始讲,一到今天依然在讲俄系装备。对他有多了解。恰恰相反,越来越模糊。俄国强不强,号称战斗民族。近两百年好像没消停几年,一直在战斗。可惜能战斗与能打赢是两个概念。虽然近年表现不佳,咱们也不能埋没俄国的战斗力。同样也不能忽视俄系各类战斗车辆。
![]()
在梁赞空降兵战斗装备与武器博物馆的露天展区,除其它装甲样车外,展出了一辆“952号工程”(Объект 952)——这是自行反坦克炮(СПТП)的试验样车,该车在被俄罗斯陆军列装后以代号2С25 “章鱼-SD”(Спрут-СД)而为人所知。该车的研制历史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其列装的合理性至今仍受到客观质疑;对它的评价多为负面。本文不打算在此延展开辩论,因此建议把注意力集中在这辆车的技术特点上——该车很可能如今仅存一辆原型车。
1970年代,人们认为研制一种履带式自行反坦克炮(口径100……125 mm)是可行的,其弹道特性与中型坦克和主战坦克所使用的炮相当(本质上相当于一辆轻型两栖坦克,然而由于该课题由总装备部(ГРАУ)主管,因而并未使用“轻型坦克”这一术语)。此类车辆被认为应同时具备伞降运送能力和两栖性,这样在反坦克防御以及打击其他目标方面能最充分地发挥作用。该课题由伏尔加格勒拖拉机厂设计局(СКБ Волгоградского Тракторного Завода)承担(总设计师:V.V. 哈纳金(В.В. Ханакин))。到那时,设计局已研制并完成试验一辆轻型两栖坦克“934号工程”(Объект 934,课题名“裁判/Судья”),其武器为100毫米线膛炮。最初计划将在该车上形成的技术成果用于新型自行炮的研制。
![]()
轻型两栖坦克“934号工程”现藏于“爱国者公园”技术中心。
![]()
主武器为100毫米线膛炮2A48,其弹道与T-55坦克所用的D-10T2S炮相同。
同时已论证经过改进的125毫米滑膛炮在原理上可行,其弹道可与类似D-81的坦克炮相当。由于“934号工程”课题后被终止,关于这种火炮系统的模型仿真一度在陆军BMP-2底盘上进行,随后又转到作为课题“小花园”(Бахча)所研制的未来伞降战车平台上,即后来的BMD-3。尽管如此,首辆装125毫米炮的试验样车还是在1983年以“934号工程”为基础组装完成的。
“952号工程”课题于1985年6月在苏联部长会议下属军工委的决定下立项。除研制自行反坦克炮本身的诸多技术难题外,为其配套的伞降投送系统也是一大难题。结果“Spрут-SD(章鱼-SD)”课题拖延甚久,苏联解体一度险些使课题夭折。关于该车的信息直至90年代末才在专业媒体中露出,并一度计划推向国际市场,但伞兵用装甲车的特殊性以及伏尔加格勒拖拉机厂的困难境况,均不利于该车的出口推广。
“952号工程”战斗全重约18吨,乘员3人。驾驶员位于车辆纵向中线的驾驶舱内,左右两侧在伞降与行进状态下分别设有指挥员(右)和炮手(左)的就座位置;战斗状态下,指挥员与炮手进入可环转炮塔内就位。动力舱布置在车体后部。
![]()
![]()
125毫米滑膛炮2A75,其弹道与坦克炮2A46M相当,但在若干结构方案上有所不同,以满足在轻量级底盘上使用的要求。炮的后坐行程几乎增加了两倍——从310毫米增至740毫米。与此同时,通过炮身本体的缓冲装置以及装甲车体相对于履带支承面的后坐消能(即利用装甲车体后坐来吸收部分后坐能量)的设计,能够有效抑制后坐力;其中履带悬挂系统采用液压气压悬架,也有助于这一能量吸收过程。
![]()
弹药舱容纳40发分装弹(弹壳与弹体分离装填),可使用标准弹种(穿甲弹 BOPS、累积弹 KS、高爆破片弹 OFS、导引弹 UR)。带激光束制导的制导武器综合体系很可能是对用于T-72B/ T-72S坦克的9K120 “Свирь” 系统的发展与改进。据推测,制导导弹可在车辆行驶中发射。另有资料称“章鱼-SD”自始便配备“反射/Рефлекс”复合系统。
装弹自动机构内的回旋弹筒可容纳22发,结构上类似于T-72系列坦克所用的自动装弹机,但在具体构造上针对本车的作战特点作了相应修改。为保证回旋弹筒体积尽量紧凑,弹药盒(上端为推进剂,下端为弹体)相对于车辆纵轴按11度倾斜布置;在自动装填时,炮管亦以相同角度制动定位。由于炮后坐长度增加,弹筒提升机构、推进与拆盘机构的结构也相应改变。弹盘通过位于炮塔后部的舱口被抛出战斗舱外。与此同时,对炮尾部实行部分密封,并通过过滤通风装置用压缩空气对炮膛进行额外吹扫。该炮实测射速约为每分钟7发。
![]()
![]()
炮弹自动装填机构的示意图。
![]()
炮塔后部弹盘(废弹壳)抛出口的布置。从外观看,似乎这个抛出口原先安装在别处。沿抛口周边可以清楚看到焊缝。
辅助武器——并列安装的7.62×54毫米机枪ПКТ/ПКТМ,安装在炮的右侧。机枪弹药量为2000发。
![]()
并列机枪的射口位于炮罩上。在其右侧是一个矩形块状装置,用于向瞄准镜照明器“布兰 PA”(与T-80U/UD 坦克上相同)输入修正值。
![]()
在试装批次的车辆上使用了脉冲式激光照明器 ПЛ-1。
武器控制系统包括:炮手瞄准系统 1А40-1М、炮手夜视瞄准复合体 ТО1-КО1、双平面武器稳定器、指挥官用测距/瞄准/制导装置 1К13-3С “布格”。很可能车辆最初并未配备完整的弹道计算机,而是采用了某种侧向修正输入装置(УВБУ)的系统。与T-72B/T-72S 坦克不同的是,“章鱼”系列的瞄准复合体能自动计算瞄准角和侧向预置修正。在某些“952号工程”的照片中,可见炮塔后部装有电容式风传感器 ДВЕ-БС。
炮手的夜视瞄准复合体包括被动-主动瞄准镜 “布兰-PA”,配有电控单元和照明器位置修正输入装置。在“952号工程”上,标准照明器采用坦克用红外照明灯 L-4;而在试装批次车辆上则采用脉冲式激光照明器 ПЛ-1。
指挥官的测距—瞄准—制导装置具备双平面独立瞄准线稳定、制导导弹的信息通道、激光测距仪、日间通道(可变倍数 4× 和 8×)以及夜间被动-主动通道。也就是说,指挥官在火力指挥上优先于炮手(并且炮手不能用主炮发射制导飞弹这一点也成立)。
![]()
指挥官用测距—瞄准—制导装置的瞄准头部件。
![]()
……以及炮手的瞄准镜。
![]()
炮手的工作位置……
![]()
……以及指挥员的工作位置。
车体和炮塔由装甲铝合金板焊制而成。车体前部那种典型的折角形状类似于用于BMD-3和BMD-4的结构,因此防护水平也相应类似。炮塔带有特征性的加长“颧骨”结构,且相对于车辆纵轴有向外翻折的做法。据报道这些颧骨处已用钢装甲板加固,但从外观上并不能确认这一点(顺便一提,早先提及的“934号工程”则可见加固)。车辆装有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防护装置、902В “Туча”型烟幕弹发射系统以及自动灭火系统。
![]()
![]()
![]()
![]()
![]()
![]()
车体在战斗舱部位的高度有所增加。
![]()
炮塔罩(塔帽)相对于炮塔裙环有向后错置的感觉。
在动力舱内安装的是经增压改进、由450马力提升到510马力的六缸多燃料涡轮增压柴油机2В-06-2С,配套带倒车功能的液力机械式变速箱,这保证了在显著增加战斗质量的同时仍保持与BMD-3相当的机动性能。悬架为可调节的液气悬架,结构上也类似于BMD-3所用者,但支承轮从5个增至7个,履带托轮(引导轮)由4个增至6个。保留了通过水障并在水上开火的能力。
![]()
![]()
![]()
![]()
![]()
![]()
![]()
![]()
![]()
![]()
![]()
如前所述,为“章鱼-SD”开发多伞面的空投降落伞系统是项目的一大难题。因此出现了这样的局面:车体几乎已经准备就绪,而相应的空投系统仍在试验验证中。在此试验过程中,对“章鱼”车体做了附加改动,这些修改也反映在后续装备部队的样车上。
![]()
![]()
2С25“章鱼-SD”自行反坦克炮在2008年莫斯科国际军事技术论坛(МВСВ-2008)展出。展出车的前部车体节点采用了改进结构,这与后续由库尔干机械厂(КУРГАНМАШЗАВОД)生产的BMD-4M所采用的前部结构相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