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县,这片镶嵌在黄河南岸的土地,是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驿站,也是唐蕃古道的文化要冲。马家窑文化的炊烟在这里袅袅千年,大夏河的波涛见证了无数仁人志士的赤诚。从古至今,临夏儿女以山河为骨、以忠义为魂,在不同历史时期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他们的精神如太子山积雪,历经岁月而不褪其华。
清代的临夏县,文风蔚然却不乏经世之才。北塬人张和自幼苦读,道光年间考取进士后,历任直隶多地知县、涿州知州,在繁剧冲要之地任职多年,却能“处之裕如”。他主持修建御道、补修永济桥,推行赋役之法时兼顾民生,让百姓免受劳扰,政绩被史书称颂。为官之余,他笔耕不辍,795首诗作流传后世,《镇边楼秋望》等名篇脍炙人口,更搜集整理明代乡贤诗作编成《乡贤逸诗》,让文脉得以传承 。同属北塬乡的徐绍烈,以副贡生之身深耕桑梓,民国初年牵头创办养济院、义仓,为老弱孤寡和灾民撑起一片天。他冲破世俗偏见,创立导河县第一女子国民小学,创办县立初级中学(临夏中学前身),还建起图书馆启迪民智,被省主席题赠“功在桑梓”匾额,用一生践行了“兴学重教”的初心 。
民国乱世中,临夏县英雄儿女或执掌乾坤护境安民,或投笔从戎救国图存。回族乡贤马佐,早年执掌全省矿务(马矿务),后返乡经商兴农,不仅开发新市场繁荣经济,更捐大洋两千银元支持中学增设高中,兴修大夏河桥、电厂等利民工程,将实业救国的理想根植于故土 。桥寺乡的王箴以“铁笔”为名,布衣终身却桃李满门,其行草书法“上效智永,下取枝山”,自成一派,更以私塾为阵地传承文化,用笔墨风骨滋养乡邻心智 。在民族危亡之际,黄德魁与鲁瑞林两位将军挺身而出。黄德魁从宁都起义加入红军,历经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中原突围、解放大西北等战役中屡立战功,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多枚勋章,新中国成立后仍深耕地方建设,尽显军人担当 。鲁瑞林将军从冯玉祥部马夫成长为开国少将,长征中参与突破湘江、抢渡乌江等硬仗,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区抗击日寇,解放战争中率军参加上党、太原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昆明军区、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为国防和地方建设鞠躬尽瘁,享受中将待遇的他,用一生诠释了“忠诚”二字。
解放前后,临夏县英雄儿女在时代浪潮中坚守大义、促进团结。卢忠良将军在1949年关键时刻,毅然联合宁夏守军通电起义,签订《和平解决宁夏问题协议书》,保护银川城免受战火,此后多年积极联络台湾及海外亲友,为祖国统一奔走呼号 。马丕烈受王震将军之托,赴青海劝说马步芳残部投诚,促成青海和平解放,又举荐乡贤协助争取新疆骑五军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始终致力于民族团结与国家建设 。回族干部马彦良,解放后担任临夏县县长、州副州长,带领民兵剿匪,深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化解民族矛盾,1983年在全省民族团结大会上受表彰,用实干践行了“各民族一家亲”的理念 。而“临夏地区一代名师”徐芝,从导河县立初级中学首届毕业生成长为终身执教者,在讲台坚守数十年,严细治学,古稀之年仍辅导青年教师,用知识之光点亮万千学子的人生道路 。
从清代循吏的民生担当到民国乡贤的实业兴邦,从革命将军的浴血奋战到建设者的默默耕耘,临夏县的英雄人物从未远去。他们是为官者的清政为民,是执教者的薪火相传,是革命者的舍生取义,是建设者的鞠躬尽瘁。这些闪耀在河湟大地上的英魂,早已融入临夏县的山山水水,成为后辈儿女前行的精神坐标。如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传承着英雄们的忠义与担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着属于临夏县的崭新篇章,而那些跨越千年的英雄风骨,终将永远被铭记、被传颂。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