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芦江河水悠悠淌,校门口的石板路被雨洗得发亮……”
母亲胡竹青总爱念叨的这句话,在王惠贞心里种下了一幅故乡的画——那是北仑柴桥,一个她未曾踏足、却在梦里到访过无数次的地方。
胡竹青女士,在柴桥出生长大,尽管常年居住香港,但全家对柴桥这片土地怀有难以割舍的感情。
![]()
去年夏天,一通越洋电话打破了柴桥小学的宁静。“您好,我想给学校捐款。”电话这头,王惠贞语气温和;电话那头,老师们却面面相觑。这份突如其来的善意,美好得让人不敢轻信。
而所有的疑虑,在王惠贞辗转三种交通工具、历经八小时风尘仆仆现身校门口时,烟消云散。她紧紧握住老师的手,掌心传来的不仅是温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
王惠贞和柴桥小学的孩子们在一起
这是年过七旬的王惠贞第一次来到故乡。漫步在母亲年少时曾走过无数遍的青砖小道上,她的眼眶不禁湿润。“我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根,心里是从未有过的踏实和幸福。”
就在当天,她决定捐出100万元,以母亲和自己的名字设立奖教奖学金。这份跨越时空的牵挂,终于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系。
![]()
王惠贞夫妇与孩子们合影
王惠贞善举,从来不是独行。“教育是百年大计,能为家乡孩子尽份力,是我们全家的光荣。”正是这份来自家人的共鸣,让她的慈善之路步履坚定。
今年,为迎接柴桥小学120周年华诞,全家一致决定:再捐100万元,设立柴桥小学教育发展基金!
![]()
签约仪式现场
此后,远在大洋彼岸的儿子定好了“爱心闹钟”,每周雷打不动地视频连线,关心捐款的每一步进展;儿媳不仅在经济上全力支持,还时刻关注着孩子们的各种需求;她的丈夫则成了“编外教师”,带着孩子们舞起双节棍,校园里满是蓬勃的朝气与欢笑。
![]()
王惠贞夫妇与孩子们合影
校庆典礼上,柴桥小学校长王飞达向全体师生描绘了未来图景:“这份深情厚谊,将化为智慧教室的先进设备、创客空间的奇思妙想、体育馆里的矫健身影。”他郑重承诺,学校已成立专门管理委员会,“每一分钱都将用在刀刃上,绝不辜负这份跨越山海的信赖。”
“看到孩子们能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我更加坚定了继续支持家乡教育的决心。”王惠贞欣慰地说。
![]()
校庆典礼现场
有人不解,一个从未在此生活的人,为何愿倾注如此深情?王惠贞的回答朴素而坚定:“因为妈妈的乡愁,就是我的乡愁。这片土地既是她的来处,也成了我的精神归途。”
![]()
孩子们为王惠贞夫妇讲解校史
这份血脉中流淌的桑梓之情,正是北仑人代代相传的温暖密码。在这里,爱的故事从未间断:“慈善老人”沃心田,用三十载省吃俭用的五十余万元,为孩子们圆了音乐梦;“爱乡楷模”王明康家族,捐资建造“共富楼”,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据统计,全区已累计接收捐赠项目509个,总额高达3.7亿元。其中,港澳台年轻一代的捐赠已占据“半壁江山”,成为反哺家乡的中坚力量。
从芦江河畔到香江之滨,王惠贞用两百万善款,编织了一条联结香港与北仑的爱心纽带。这条纽带上,缀满的是无数游子不褪色的乡愁,是跨越三代、日益鲜活的家国情怀。
来源丨记者 邹诗琪 通讯员 陈未鸣 王蕾烨
编辑、一审丨姚雪娇 二审丨王昱啸 三审丨朱俊
责编丨沈焰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