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11月8日下午,我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一条视频,时长1分20秒。画面很震撼:甘肃临夏折桥镇大夏河岸,一辆银灰色大货车停在土路上,尾部连着一根黑色软管,软管末端不断往河里排液。河水被冲出一道明显的粉紫色带,颜色分界清晰,旁边还能闻到刺鼻气味。视频发布者写道:液体排了一个多小时,离刘家峡水库只有20公里,大家都很担心。
我点开作者私信记录,发现爆料者说他4点左右路过,起初以为是加水,走近才闻到异味,看到颜色就觉得不对,才拍下视频。短时间内,视频转发超10万次,#临夏货车向大夏河排粉紫色液体#登上热搜,阅读量合计破5亿。评论区炸开了锅:有人担心鱼儿、有人担心水库、有人直接怀疑是工厂偷排。情绪非常激烈,很容易把事态往最坏处想。
当地政府反应迅速。11月8日晚,多部门联合调查组连夜赶到现场:环保、水务、公安一起勘查、沿岸多点取样,上下游各取样并密封送检;民警调取沿线监控走访村民,查找车辆和人员线索。住在河边的村民告诉民警,“下午确实看到一辆大货车停在那里,排了好一会儿水,当时没在意,现在想想那水颜色确实不对劲。” 有人说近几年大夏河水质好了,经常有人钓鱼,大家都很着急。
![]()
11月9日中午,检测出关键结果。参与检测的一家环保科技公司先行公布:水样中检测到高锰酸钾成分,但氨氮、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等关键指标均未超过国家地表水标准。从技术上看,排放并未造成水质超标。公安通过监控和车辆排查,锁定车主杜某某、司机杨某某。两人当天上午从外地去了一家鱼厂,拉运鱼苗。到厂后按行业常规,用高锰酸钾对罐体消毒。消毒废水没有运到指定的处理点,而是开到河边直接排放,随即离开。
鱼厂负责人告诉调查组,通常会要求运输方把消毒废水拉到污水处理厂处理,但这次运输方可能图省事,私自排放了。临夏州生态环境局临夏市分局表示,已对两人约谈并收集证据,后续将依法处理,具体处罚结果会官方公布。
我看完这些来回信息,有几点想和大家说清楚。第一,粉紫色的液体确实是含高锰酸钾的运鱼消毒水。第二,检测显示未超标,不代表随意排放就没事。工作人员解释过:排放水浓度较低,再加上大夏河水量和自净能力,才没有造成超标。但法规有明确要求,未处理废水不得排入水体。第三,事件暴露出的问题不只是两个人的懒惰——监管盲区和行业自律缺失也是重要原因。
现场细节我一直记得:取样时,穿制服的工作人员站在河中,手里拿着贴好标签的检测瓶;公安在调监控,村民站在岸边低声议论。博主多次更新,让公众情绪慢慢平复。网络上有人说“虚惊一场”,有人要求“必须严惩”。我觉得两种情绪都合理。公众的担忧促使政府迅速反应;公众的理性又需要官方把结果讲清楚,把处理过程公开透明。
![]()
放远一点看,这事儿给我们的启示有三条。其一,行业操作规范要落到实处,运输企业和鱼厂都应把废水处理纳入成本核算,不该把环保当成可选项。其二,基层监管要更接地气,河道沿岸巡查和对运输车辆的监管需补短板。其三,普通公众的环保意识正在提高,视频一上传,社会监督立刻到位,这种“全民监管”的力量值得认可并应被制度化配合起来。
我也想提醒大家,看到类似画面,快拍快报是对的,但别先入为主下结论。等官方检测结果出来,再把关注点放在制度完善和问责上。至于杜某某和杨某某的具体行政或刑事责任,目前只有约谈和证据收集的进展,具体处罚有待官方公布。
结尾我想说:我们都住在同一条河流的下游。保护水环境,既要靠法律,也要靠每个人的小心和良心。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应依法处理,对监管缺位要追责,对行业乱象要整治。大家可以在评论区把你看到的类似情况发出来,或说说你对惩戒和监管的看法。
您怎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