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历来是一家,2025年11月9日,广州全运会开幕式把这句话落到了台上:体育为骨,文艺为皮,情绪是真正的血肉。场地很大,节目很多,但最浓的一笔写给了港星,写给了那位穿白色唐装、背脊笔直的64岁男人刘德华。
开幕式的文艺展演被拆成三章九个节目,思路清楚,感情层层递进。先是内地年轻声线打头阵:周深和单依纯合唱主题歌《天海一心》,旋律一走,“一滴水”“一汪水”的意象被唱得很通透。
![]()
他俩的搭档不花哨,歌到位、人安稳,把“主旋律”的门打开得不费力。紧接着,港星接棒,舞台的调性往“记忆”和“传统”上靠:咏春传承人叶港超与谢苗上台,一南一北,拳脚翻飞。
镜头掠过,观众席里有人兴奋地喊“像片子里一样”。的确像,但又不是电影里的慢镜头是真功夫,硬桥硬马,打在地板上的“咚”声很实在。
![]()
汪明荃带着粤港澳的艺术家唱《彩云追月》,胡琴一起,唱腔一抬,台下不少广东观众直拍大腿,说“这才是家乡味”。这段安排得巧:在情绪往上走的时候,把传统文化顶上来,既不抢下一段压轴的风头,又把舞台的根系扎得更稳。
容祖儿穿着宝蓝礼裙,亮相利落;陈小春领着“大湾区哥哥”谢天华、林晓峰站在舞台中央,《海阔天空》的前奏一响,观众几乎不用提词器就能接上。
![]()
对很多中年人来说,这首歌不是伴奏,是背景,是曾经走过的路。合唱这件事,靠的是共识;能让人齐声的,不只是流行,更是共同经历。港乐有这个本事。
然后才是全场等的那一刻。刘德华压轴出场,白色唐装,步伐从容,灯光打在他脸上,岁月的痕迹挡不住神情里的笃定。
![]()
一开口就是《中国人》:“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第一句刚落,全场就跟上了。掌声、合唱声、口号般的应和交错在一起,那是一个人把集体记忆的开关重新按下去的声音。
他为什么唱这首?不是偶然。《中国人》写在1997年,当年红遍大江南北。时间把它从“热门金曲”推到了“身份表达”。
![]()
在全运会这样的舞台上,它与“家国”“同根”天然搭扣,既对得上主题,也接得住情绪。更实际一点说,到了压轴,既要保证技术层面的稳定,又要有能把场子守住的“人”,刘德华合适。
很多人关心压轴的排序:为何不是汪明荃?其实晚会的节奏考虑了面子,也考虑了里子。汪明荃是“大姐大”,她所在的段落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时间点接近主高潮,分量不轻。
![]()
刘德华放在最后,是为了把整晚的情绪推到顶点,再沉下去。一个守根,一个定音。都重要,分工不同,思路清楚。
看完这一晚,能感觉到导演组并不想走“明星拼盘”的老路,而是把几条线穿起来:新声代唱当下,武打拎出真功夫,粤剧托举传统,港乐唤起青春回忆,最后交给刘德华做“合”。这不是单点的热闹,是一道有结构的菜。
![]()
说到底,为何“合”的是他?因为他能让人把过去、现在、将来串在一起。年轻时,他不是一出道就万众瞩目。那会儿常常跑龙套,演没有名字的角色,被人说演技木、唱功平。
后来他是怎么过来的?靠的不是一句“我要努力”,而是实打实的磨:为了一个眼神对镜练上几个小时;为了枪战戏自费去外地训练大半年;在《拆弹专家2》片场受伤也坚持先把当天戏拍完,不愿拖一个组的节奏。
![]()
拍《失孤》之前走进寻亲家庭,不是“了解情况”,而是把自己放进去,理解那种痛,他还主动提要求:不要美化,造型就该憔悴些。结果大家都看见了:他不是“把戏演像”,是“把人过一遍”。
这些年,合作过他的人评价很一致:不迟到,台词背得穷,场面活儿来得稳,对新人不摆架子。行里人都懂,这些是最难装出来的细节。
![]()
提携后辈,也不是嘴上鼓励一两句能算。他看好项目,会在关键的节点伸手把一部戏扶过去;有人陷在低谷,他不只给钱,还给路。一个人的江湖地位不是“叫出来”的,是别人愿意在背后说“这人可靠”累出来的。
圈里这几年,“塌房”时常发生。观众并不苛刻,但不喜欢被糊弄。所谓“国民度”,不是某次热搜冲上去就有,而是长年累月在你的作品、人品、选择里攒出来的信用。
![]()
刘德华的歌,很多人都能哼;他的戏,很多角色叫得出名;他的处事办法,大家心里大概也有数。等到需要一个人把情绪收拢、把场面稳住、把意义点明的时候,很自然会想到他。
港星为什么在这晚“唱主角”?也不神秘。粤港澳的文化同源,粤剧、粤语歌、武打片,是共同的记忆。对不少内地观众,港娱是青少年时期的“第一批影像教科书”。
![]()
这批明星,这些曲牌,那些片名,给过一代人“如何理解世界”的参照。这晚把他们请上来,不是凑热闹,而是把“同根同源”的话,唱成能落地的节目。
谢苗的段落尤其有意味。他小时候跟李连杰拍过戏,那会儿是大家口中的“功夫小子”。后来电影市场换了风口,武打片不再是主流,他转去拍网络电影,能见度下来了,但架子没放,基本功没丢。
![]()
《目中无人》让一部分观众又看见他。这次站在大舞台上,很多人说“没见到李连杰有点遗憾”,但看着谢苗利落的出拳,会突然想起小时候守在电视机前,等片头曲的自己。
正是这种“回忆被轻轻碰一下”的力量,证明了港娱不仅是明星名册,更是生活里的一个角落。汪明荃的粤剧,是另一种重量。流量时代,传统戏曲的观众在收缩,这是事实。
![]()
但开幕式把她放在接近高潮的段落,说明一种态度:传统不是展柜里的标本,而是当下舞台的一部分。胡琴一响,粤剧的行腔自有它的规矩和门道,这份“规矩感”和体育赛场的规则意识,其实是相通的。
容祖儿、陈小春、谢天华、林晓峰的组合,是港乐的记忆按钮。大家跟唱的那几分钟,台下台上边界变淡。合唱不是因为旋律简单,而是因为那些词和调子混在了各自的生活片段里。港乐在内地有这层情感底座,不是偶然,是长期积累的自然结果。
![]()
回到刘德华。64岁还能维持这样的舞台状态,不靠“冻龄”传说,靠的是一个艺人对舞台的敬畏。站在那里,姿态直,气息稳,起句准,他不需要花枝招展的舞美来扶。
更重要的是,他的出现,不是“个人英雄”式的压制,而是把前面所有节目乘起来的“等号”。前面唱的是根、是路、是情,这里给了一个“我们”的答案。最后这一下,是压轴的意义。
![]()
从行业看,这晚也像一节公开课。一个大场面该怎么搭?不是看谁名字更大就往后放,而是看怎样排列才能把情绪送上去再降下来;怎样在尊重前辈的同时,也把最关键的“收口”交给能稳定的那个人。
怎样让“传统”和“当下”同台不打架。这些都是“人情世故”,但不是小算盘,是对舞台、对观众、对行业的分寸感。
![]()
从观众看,这晚提供的不是一次“追星聚会”,而是一次“共同记忆”的对照。年轻观众能听到新的声线,年长观众能听见旧的旋律,武术迷能看拳脚,戏迷能听唱段。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段落被照顾到了。最后,当《中国人》响起,大家在同一句歌词里集合。这就是一台大型晚会最可贵的地方:不是让人各取所需,而是让人走到一起。
![]()
从后辈艺人看,这晚也给出了一个明白的路径:先把功课做扎实,再把做人做稳当,作品和口碑慢慢会长在身上。
红得快不难,红得久才考本事。把每一次台上的机会当成“职业考试”,尊重同伴,尊重观众,尊重舞台。到最后,你能不能站在压轴的位置,不取决于一次流量的峰值,而取决于长年累月的可托付程度。
![]()
所以,说“港娱这一夜”,其实是在说一种长期有效的标准:唱得准,打得实,戏有根,做人稳,台上台下都过得去。刘德华把这件事做成了。
压轴不是一个名词,是别人把最后一道门交给你的动词。这一夜,他把娱乐圈的人情世故安放得妥当,把江湖地位立在台中央,也把观众心里那点久违的踏实感,重新点亮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