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五号的美国最高法院听证会,本该毫无悬念,川普团队带着必胜的笑容入场,仗着法院里保守派力量占优,笃定自家关税政策的合法性官司能手到擒来。
但庭审走向完全脱离剧本,多位保守派大法官接连对政策合法性提出质疑,明确表态关税征收涉及国会的核心权力,行政部门无权单独决断,局势急转直下,这场听证会被外界视作特朗普标志性政策的 “滑铁卢”。
风向转变始于最高法院的法官们,足足六名大法官都对这项强硬的关税政策表达了深深的疑虑,最关键的是其中三名保守派大法官的态度摇摆,这成了影响结果的关键因素。
![]()
更有戏剧性的地方在于,这几位发出尖锐质疑的保守派法官里,戈萨奇和巴雷特,都是特朗普当年亲自任命进入最高法院的。
大家原本以为他们会无条件支持总统的政策,可他们并没有成为总统政策的 “橡皮图章”,反而反过来公开质询总统的权力边界。
![]()
首席大法官罗伯茨的表态更是直接击中要害,他明确指出,所谓关税本质上就是 “向美国民众征收的税”,这个说法一下子点到了关键,根据美国宪法,征税权是国会的专属权力,总统根本没有这个权力。
川普政府打算绕开国会直接推行关税政策,他们所依据的是七七年出台的一部老法律 ——《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
这部法律的立法初衷,是允许总统在国家面临 “异常且特别严重的威胁” 时,采取必要的紧急应对措施,但关键问题在于,特朗普政府竟把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强行说成是迫在眉睫的国家紧急状态。
这种解释显然难以让人信服,法官们仔细查阅了IEEPA的法案原文,根本没找到 “关税” 这个词,戈萨奇和巴雷特等人的质疑核心就在这里:这到底是合理运用法律,还是公然滥用总统的紧急权力?
法官们的这些反应,并不是什么个人背叛,这更像是美国司法系统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修正,当行政权力过度膨胀,试图突破宪法划定的边界时,制度本身的制衡作用就被激活了。
这些法官都是特朗普亲手挑选的,他们用实际行动再次明确:总统行使权力必须严守宪法框架,不能肆意突破边界,到这时,这项关税政策的法律基础已然岌岌可危,变得摇摇欲坠。
关税政策在法理上站不住脚,经济层面更是没起到正面作用,这套所谓能让美国变强的关税组合拳,反而遭到商界和学界的强烈反对,冰冷的数据和经济学常识,彻底戳破了 “关税强国” 的说法。
美国商会早就明确表示反对这项政策,因为关税的成本根本不是外国对手承担,实际情况是美国进口公司先垫付税款,最后这些成本会转嫁到商品价格上,最终由每个美国消费者买单。
![]()
这种说法得到了学界权威的认可与支持,包括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耶伦在内的近五十名顶尖经济学家,共同联名向最高法院提交了意见书,他们在意见书中明确表态,要求推翻这项缺乏合法依据的关税政策。
在他们眼里,特朗普政府所宣称的 “国家紧急威胁”,其实就是早已存在的贸易逆差,把常规的贸易逆差硬说成迫在眉睫的紧急威胁,压根就是个刻意制造的伪命题,根本算不上真正的问题。
这些经济学家说明,全球化分工让各国各有专攻,有的国家出口香蕉等基础产品,有的国家出口芯片这类高端产品,贸易里顺差与逆差相伴相生,是很自然的结构性经济现象,完全没必要过度解读、大惊小怪。
况且美国在高科技、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巨额顺差,可川普政府偏偏只盯着商品贸易逆差大肆炒作、大做文章,完全是故意忽略这一关键信息,属于典型的选择性失明。
![]()
更讽刺的是,这项宣称要 “重振美国制造” 的政策,反倒在损害美国本土制造业的发展,数据明确显示,美国进口商品里大约四成并非最终消费品,而是工厂生产过程中必需的中间产品和原材料。
对这些产品加征10%到50%的高额关税,直接抬高了美国工厂的生产成本,让它们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变弱,原本想帮美国制造,结果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完全是南辕北辙。
![]()
法理和经济逻辑都站不住脚后,这场关税听证会慢慢变成了赤裸裸的政治对决,特朗普政府似乎拿出了最后的底牌,而这张牌满是威胁,透着孤注一掷的意味。
财政主管贝森特在听证会上发出了让人不安的警告,他告诉法官们,如果最高法院判定关税非法,美国政府就得退还高达7500亿美元的税款。
![]()
这个数字的影响极大,足以引发 “财政地震”,动摇美国的财政根基,贝森特的话表面是说风险,实际是变相施压,意思就是这项政策已经 “大到不能倒”,要是判它违法,整个国家都得跟着受影响。
这种拿国家财政当 “人质” 的做法,刚好暴露了政府的焦虑和脆弱,这等于承认这项政策已经把国家财政拖到了危险境地,只能用灾难性后果胁迫司法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裁决。
但这种政治豪赌,遭到了制度内部的反击,一方面特朗普还在坚持说,关税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没了它美国会被其他国家嘲笑,另一方面他亲自挑选的法官们,却在宪法原则面前,坚定地和他划清了界限。
这种背离凸显出一道深刻的裂痕,这表明特朗普的个人政治权威,正在被他想当作工具利用的制度本身所制衡、削弱。
![]()
关税原本是被当作经济武器的,最后却变成了针对发动者的政治清算,它引发的强烈反弹,像 “权力的回声” 一样,反过来冲击着特朗普政府。
不管最终判决结果如何,11月5日的这场听证会,注定会成为标志性的历史时刻,它不再只是关乎几项关税的留存或废除,更深刻揭示了在美国行政权力过度冲击时,三权分立的制衡体系所具备的内在韧性。
特朗普习惯用商人的交易思维处理所有事,包括复杂的国家制度,他可能觉得只要把自己的人安插到关键位置,制度就会像工具一样听话。
但这场听证会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任何制度都有自身的运行逻辑和既定规则,一旦遇到权力试图突破边界、肆意越界的情况,它就会用程序正义的方式作出回应。
![]()
最高法院这场激烈博弈,与其说是特朗普个人的成败,不如说是关乎美国制度未来的关键一幕,它让所有人不得不重新思考总统权力的边界,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权力逻辑,正在经历深刻的调整和重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