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结婚对数止跌回升,前三季度反弹力度再加码。
民政部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515.2万对,同比增加40.5万对,涨幅达8.5% 。
这组亮眼数据让不少人好奇:难道年轻人突然又愿意结婚了?被唱衰多年的“结婚潮”真的要来了?
![]()
要判断这波反弹的成色,先看数据背后的支撑。
从政策端看,今年5月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取消户口本要求、实现“全国通办”,让异地恋情侣、跨省务工青年不用再为领证跑断腿,广州二季度结婚对数同比暴涨39.9%,青岛外地户籍登记量直接翻倍。
各地还拿出真金白银助攻:山西吕梁给35岁以下初婚夫妇发1500元现金,广州南岭村最高补贴4万元,杭州、宁波等多地发放千元结婚消费券,29个省份延长婚假,山西、甘肃甚至能休30天 。
再加上2025年是农历“双春年”,不少人避开2024年“寡年”推迟的婚期集中兑现,形成叠加效应。
![]()
但热闹背后,我们不能忽略一个关键事实:这波反弹更像是政策红利催生的“短期效应”,而非婚育意愿的“根本性逆转”。
回顾历史数据,2013年全国结婚对数曾达1346.9万对的峰值,此后连续9年下滑,2024年更是跌至610.6万对的历史低位。
即便2025年前三季度大涨,总量仍远低于疫情前水平,且适婚人口缩减的长期趋势并未改变。
2023年20-40岁适婚群体比2013年减少了6397万人,相当于一个一线城市的适婚人口“消失”了 。
![]()
更核心的问题是,年轻人结婚的“三座大山”仍未根本撼动。
农村平均结婚成本已达33.04万元,城市里一套婚房的首付就可能耗尽普通家庭多年积蓄,再加上从备孕到孩子本科毕业高达62.7万元的养育成本,让不少年轻人直呼“结不起、养不起”。
此外,30岁人口未婚率已从2013年的14.56%飙升至2023年的29.97%,晚婚甚至不婚已成普遍现象 。这些痛点不解决,结婚对数的反弹就难以持续。
![]()
要让“短期反弹”变成“长期回暖”,关键在于政策支持要精准对接年轻人的真实需求。
一方面,应扩大结婚补贴、消费券的覆盖范围,将住房优惠与婚育直接挂钩,比如北京给二孩家庭公积金贷款上浮40万元的做法值得推广;
另一方面,要持续降低养育成本,落实免费学前教育、优化生育津贴直发流程,让年轻人不用为“生得起养不起”发愁 。同时,推进婚俗改革,整治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也能为年轻人减负。
![]()
说到底,年轻人不是不想结婚,而是想要“有保障的婚姻”。
这波结婚对数反弹,是政策温度与婚恋需求的双向试探。但要真正点燃婚育热情,还需要更多实打实的支持。
你觉得这些政策能让年轻人敢结婚、愿结婚吗?你身边的结婚意愿真的提升了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结婚潮##2025 结婚潮来袭,背后逻辑大揭秘##2025年结婚潮遇冷男性更不想结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