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令山
编辑/雪梨王
![]()
11月9日晚,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在广州奥体中心举办。夜幕降临,彩光划过,一条长达30米的巨型鳌鱼从水舞台中跃出。青红色的鳞片光影闪烁,触须轻颤,尾鳍翻飞,在表演者牵引下缓缓升空,仿佛一段古老的传说重新醒来。
![]()
刷屏的鳌鱼灯
三万名观众爆发出欢呼声,手机的闪光灯在看台上连成一片。这一幕“神鳌飞天”,成为全运会开幕式上最耀眼的瞬间,甚至抢走了刘德华的风头。一天之内登上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热榜,刷屏各社交网络,相关话题阅读量过10亿。
![]()
本土文化逆袭
在观众的惊叹里藏着一个被遗忘的问题:“鳌鱼”是什么?它从哪来?为什么从未在这样的舞台上出现?“鳌鱼舞”的走红,本质上是一次“本土文化”的成功逆袭。

图源抖音@Yunnnnnna
鳌鱼惊艳的审美脱胎于岭南文化。岭南自古多水,灯火、庙宇、屋脊之间,藏着独有的海气与想象力。而想追溯这些文化的前世今生,一款好用的工具就是“识典古籍”。它不是仅供学者使用的资料集,也是每个人探索、发掘传统文化的宝库。
![]()
识典古籍搜索及结果界面
在传统文化中,鳌鱼的形象在不断发生变化。它究竟是鲤鱼化龙的过渡形态,还是其他神兽?正是这种演变脉络的模糊,构成了鳌鱼在现代语境中的独特性和新鲜感。然而,要将这种稀缺性转化为文化产品,必须先解决溯源和解读的难题。
在过去,文化研究者要完成鳌鱼的溯源,需要在浩瀚的古籍中进行大海捞针式的检索,耗时耗力,且容易遗漏。
![]()
深度研究助手
“识典古籍”上的“深度研究助手”的价值恰恰在这里:深度研究助手能够对识典古籍数据库中收录的3.6万部古籍进行知识挖掘。它可以突破关键词的局限,进行语义化关联,将“鳌鱼”、“鼇”、“鳌鱼灯”、“鱼灯”等词进行关联检索。更重要的是,相比于传统搜索引擎的零散信息,“深度研究助手”能够将散落在不同地方志、诗词、笔记中的碎片化记载,重新构建成一条清晰的文化脉络,确保每一个结论都有明确的古籍原文出处和章节定位。
![]()
鳌鱼的历史流变
通过“深度研究助手”,我们可以轻松理出鳌鱼形象演变的脉络。
“鳌戴山拚,何以安之?”《楚辞·天问》中的提问,是鳌鱼最早的文字踪迹。那时的鳌鱼,是支撑五座仙山的巨兽——“帝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
几百年后,汉代《论衡》里又出现另一版本: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鳌鱼成了修补天地的牺牲者,但文中未解释“为何断鳌足”。唐代《意林》卷三补充因果链条:“共工与颛顼争天下,不胜,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首次将“共工触山”的起因与“斩鳌足”的结果绑定,形成“战乱、天破、补苍天、立四极”的完整逻辑。

图源抖音@佰创传媒~活动道具工厂
如果说先秦到唐的鳌鱼,象征的是秩序与支撑,那么到了明清,它逐渐下凡,成为了水灾多发区居民的心理安慰。
《大清一统志》记载"鳌鱼山在县东,内有大石如鳌,狂澜至此即息,俗呼为镇水鱼。"西宁县即今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地处西江中游南岸,历史上频发水患。当地民众将山内形似鳌鱼的天然大石神化为"镇水鱼",本质是将自然景观与生存需求结合的文化编码——通过赋予鳌鱼"镇伏狂澜"的神力,缓解对水患的恐惧。
![]()
识典古籍 | 《大清一统志》
这种令人安心的鳌鱼形象又逐渐走进了民间的灯火与节日。
《牧云和尚懒斋别集》中写“鳌鱼灯下月如银”,描写元宵夜的热闹场景。《雍熙乐府》卷十一:“正元宵高点万家灯,看鳌山灯火彻云霄。”明确将鳌山灯与元宵节绑定;《明觉聪禅师语录》中“鳌山灯火,照彻通宵,士女游观,不绝于途。”记录了鳌山灯的彻夜明亮与民众的参与度。
地方志中也留下了更具生活气息的描绘。《牧云和尚懒斋别集》记载:“春夜无灯觉寂寥,不劳针线引鲸鳌。龙门险峻能冲过,火焰凭伊喷雪涛。”《佛山忠义乡志》载:“元夕鰲燈,燃之如絳树琼葩。”短短十二字,却勾勒出岭南夜市的灯影繁华。这种形象与《清嘉录》《广府灯彩志》所载相互印证,皆称“鳌灯以鱼首龙身,灯焰从口喷出,以祈风调雨顺”。
![]()
识典古籍 | 牧云和尚懒斋别集
在明清时期的文学语境中,鳌鱼已与元宵灯彩结合,成为节庆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结合的逻辑源于鳌鱼的祥瑞属性。
当然,鳌鱼并不只在民间节庆中出现,它还悄然爬上了古人的屋脊。
《太平御览》引《玄中记》云:“鳌鱼,海中神物,能制火灾,置屋脊者,以其水德也。”宋《营造法式》亦言“以螭吻镇火”,后世遂以鳌鱼尾饰殿脊,取其水性制火。明《会典》记“殿脊用鳌鱼尾,取水性以制火”,清《造办处活计档》更有“造黄瓦殿脊鳌鱼一对,以镇火厄”之载。
从宫殿到民居,从《广东通志》的“雕鳌鱼于祠宇脊上,庇庐免火”到岭南祠庙屋顶仍能见到的“鳌鱼吻”,这条神兽的形象,已经从神话、民俗延展为建筑美学的一部分。
![]()
它以“水克火”的观念,被赋予了“辟火镇宅”的功能——既护庙宇,也护人心。鳌鱼的形象穿越了神话、地理、诗文,最终沉入普通人的生活里。
![]()
鳌鱼灯的今天和明天
在广府地区的《清嘉录》《广府灯彩志》中,我们能找到关于鳌鱼灯更具体的记述:“以篾为骨,以纸为肤,绘云纹,点睛施彩,置灯其中,行则若游。”这正是后来“鳌鱼灯”的制作原型——以竹篾扎骨,纱纸糊体,外绘青绿红三彩,背绘云纹,口衔灯珠,尾缀彩穗。
在番禺石碁镇沙涌村,传统的鳌鱼灯做法依然在延续。匠人们用竹篾扎骨,纱纸糊体,描云纹、贴鳞片、点金睛——与古籍记载的手法如出一辙。
![]()
识典古籍对鳌鱼记载频次生成表格
而今,全运会的巨型鳌鱼,正是这种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复活。十五届运会开幕式团队历时8个月,走访粤港澳12个非遗工坊。
设计团队保留了古籍描述的“骨、肤、鳞”的制作逻辑,将材料升级为碳纤维、透光复合膜和LED鳞片,让每片鳞都能独立控制亮度与色温。鳌鱼内部由多个气囊支撑,主创团队经过多次试验,才确定了气球中氮气和氦气的比例,保证鳌鱼能够长时间悬停在半空中,不会掉落也不会飞走。最终巨型鳌鱼通过20位表演者牵线完成操控。
古籍里的“元夕鳌灯”,终于在现代科技的光影里变成了“飞天神鳌”。这是一次从“纸灯骨架”到“数据骨架”的复原,是古籍知识被重新激活、被视觉化的过程。
![]()
在抖音,“鳌鱼灯”视频也颇受欢迎。图源抖音非遗守护人@馒猫子 @国翠儿
这个思路完全可以被借鉴与复制。AI的介入可以帮助设计团队从古籍中找到可信的工艺源流和文化语义支撑——每一块鳞片的颜色、每一处云纹的布局,都有文献依据。
演出散场后,水面上还有光在闪动。那是鳞片的余晖,也是时间的回声。
从神话到灯火,从屋脊到舞台,鳌鱼走了两千年,终于在LED的光里重新游动。但这并非终点。下一个“鳌鱼舞”,或许就藏在某本地方志、某首古诗的脚注中。而找到它,只需要打开识典古籍。当你看到某个古风设计、非遗手艺、节日花灯时,不妨也去查一查它的前世今生。也许那盏灯、那条纹、那句诗,都能带你遇见另一个新的灵感。
![]()
运营 / 张媛 校对 / 李项玲 美术设计 / uncle玛丽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著作权归属凤凰周刊冷杉RECORD,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