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彼得一世曾经躲在使团中跑去西欧学艺。回来后他就开始实施西化和扩张政策,同时建设彼得堡新城。所以你看,俄罗斯投奔西方是从三百多年前彼得大帝就开始了。他的建城理念是要摆脱拜占庭风格的传统,向西欧当时盛行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演变。他最后是在城建中模仿了佛兰德斯巴洛克风格,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叫做彼得一世巴洛克。
上回说他刚进城时住的是一座三室一厅木屋,不咋地。这座小木屋被作为古迹保留下来,搬到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旁边。你们要去看巡洋舰的时候,可以让当地导游指给你们看。
![]()
1712年,彼得大帝开始兴建新皇宫,这是第一代冬宫(Winter Palace)。这座初始皇宫也不咋地,彼得大帝很快就不喜欢了。1721年,彼得大帝换了一个建筑师,兴建了第二代冬宫住了进去,1725年死于此宫中。
彼得大帝死后,叶卡捷琳娜一世继位,没几年也去世了,之后是儿子彼得二世继位。1728年,彼得二世大规模改建了冬宫,还用的是原来建造夏宫的那个建筑师。这是第三代冬宫,还是彼得一世巴洛克。这彼得二世也不为什么不喜欢圣彼得堡,他把京城迁回了莫斯科,冬宫成了摆设。直到彼得二世死后,他的姑姑安娜一世继位,她把京城又迁回圣彼得堡,直到1917年沙皇退位。
这位安娜一世找来一位新的建筑师,意大利人拉斯特雷利,对冬宫进行了大规模扩建,这就是第四代冬宫。安娜一世死后,伊凡六世做了几个月皇帝,很快就被伊丽莎白一世篡了位。伊丽莎白一世继续改扩建冬宫,最终是在1762年中建成。伊丽莎白一世自己是在这一年的一月份去世,她没能住进自己盖的新皇宫。她去世之后,其外甥、姐姐安娜之子彼得三世继位住进了新皇宫,成了冬宫的第一任房主。可是彼得三世没过多少天皇日子,半年之后就被皇后叶卡捷琳娜武力逼迫退位,不到一个月就因为心肌梗死去世。随后,叶卡捷琳娜坐上了冬宫的皇帝宝座,成为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冬宫就是她的城内皇宫,夏宫是城外皇宫。
冬宫从1762年初步建成,到1837年,一直在不停地改扩建,结果在1837年被一场大火给焚毁。此时冬宫宝座上坐的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三孙子尼古拉一世,他赶快在第二年立即重建冬宫。我们现在看到的冬宫基本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庞大建筑群的重建。
冬宫里面有俄罗斯沙皇的大量收藏品,这些艺术品良莠不齐。叶卡捷琳娜二世发指令让驻外使馆去搜罗艺术品,她自己并不参与挑选,事先根本就没见过这些艺术品。结果,欧洲那些卖家就把他们的几件精品裹挟着很多凡品打包卖给沙皇的采购员。但无论如何,冬宫的收藏量是非常大的,最后就成了博物馆,叫做埃尔米塔什博物馆(Hermitage Museum)。据说它有三百万件藏品,号称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另外三个是大英博物馆(藏品八百万)、卢浮宫博物馆(藏品四十万)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品三百万)。北京故宫博物院有藏品二百五十万。英法美俄博物馆中有很多藏品是盗窃和掠夺来的,故宫藏品基本全是国货,少量的洋货都是外国进贡或者赠送的,这是野蛮和文明的区别。
因为是皇帝,冬宫就要坐落在圣彼得堡市区的核心位置。
![]()
它也是坐西朝东的,背后就是涅瓦河。前面的广场叫做冬宫广场,广场中间有一座纪念柱,纪念的是亚历山大一世1812年在莫斯科战役中打败拿破仑。
我是最早从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知道冬宫的,那是苏联在1937年十月革命二十周年时拍摄的,讲述了当年的历史事件。里面最激烈的是群众攻打冬宫,最终占领冬宫。电影里面的冬宫外面是有围墙的,中间有座大栅栏铁门。现在看,围墙没有了,可能是后来拆除了。据考证,当年冬宫里面临时政府的卫队并不强大。外面的群众一呐喊,卫队长就打开大门让群众进来了,期间并没有流血。《列宁在十月》电影上映时并没有攻打冬宫的章节,是斯大林觉得电影中的场面缺少激情,后来又补拍的。
冬宫正立面不像叶宫和夏宫那般朴素,那些都是像凡尔赛宫那样的乡间离宫。冬宫的正立面非常宏伟,这是城市宫殿的风格。虽然是三层楼,但它不是三段体。底层外面各开间之间都有双仿科林斯柱支撑,小开间是单柱。二、三层外面也是这样的双柱支撑。中间楼顶上有一座不大的三角楣。单摘出来上面这些元素,你会说这是新古典主义。可是你再细看那些拱窗和弧形窗楣,楼顶上那些弧形山花和人物雕像,以及那些金色装饰,这是巴洛克。再看那屋顶和烟囱,明明是文艺复兴嘛。
这是在原来的彼得一世巴洛克风格上叠加了新古典主义元素,成了两者的结合。这个改变是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完成的。沙皇晚期,这座宫殿外面是暗红色的。苏联时期,用不同的颜色标记不同的建筑风格,现在的外墙涂色是苏联时期用于巴洛克建筑的标准配色。
既然这冬宫现在是一座博物馆,我们简单看了一下外观就赶快奔博物馆入口,意图多留点时间在里面赏宝。
进去先走到大走廊。看看屋顶的装饰,这是新古典主义。
![]()
![]()
还带有俄罗斯特色,就是弧形山花里的金色双头鹰。
![]()
从侧翼经过骑街楼进入主楼。
![]()
主楼内部柱和拱梁,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
这一层是从雕塑开始的。俄罗斯沙皇们从欧洲淘来不少古代大理石雕像,这里展出的都是。看看下面这座。
![]()
头戴花冠,手持诛邪剑,古罗马时期。这是正义女神忒弥斯,罗马神话中的朱斯提提亚。她是天神和地母的女儿,最早的泰坦神之一,宙斯的第二任妻子。忒弥斯经常手持天平,代表公正,这里是提着诛下来的恶人头。
看看下面这个。
![]()
这是爱神阿芙洛狄忒,就是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公元四世纪古希腊雕像,罗马复制品。阿芙洛狄忒的丈夫是工匠之神赫菲斯托斯,因为结婚时没邀请挑事儿女神厄里斯而得罪了她。厄里斯在一次众神聚会上拿出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献给最美丽的女神”给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让他给天后赫拉、战神雅典娜和阿芙洛狄忒三人之一。帕里斯把金苹果给了阿芙洛狄忒,阿芙洛狄忒帮他得到海伦,最终引起特洛伊战争。
看一尊古风时期的头像浮雕。
![]()
这是海神波塞冬,古罗马复制品。
再看一尊古罗马时期的。
![]()
公元前三世纪希腊雕像,古罗马复制品。
端着葡萄酒杯的是少年时酒神狄奥尼索斯,手举一串葡萄站在他身边的应该是阿提卡的君王伊卡里俄斯。他们俩是好朋友,狄奥尼索斯教会了伊卡里俄斯酿葡萄酒,告诫他把酒藏好。伊卡里俄斯没有听从狄奥尼索斯的忠告,把酒拿出来给过路的牧羊人喝了。牧羊人饮后大醉,认为伊卡里俄斯给他们喝了毒药,便杀死他扔进枯井。伊卡里俄斯家一条忠实的家犬带着他的女儿厄里革涅找到父亲,见父亲已死,厄里革涅就也找了棵歪脖树寻了短见。狄奥尼索斯知道此事后大怒,给阿提卡地区降下瘟疫惩罚他们。后来,伊卡里俄斯化成了天上的牧夫星座,厄里革涅化成了室女星座,忠犬化成了犬星座。
再看一尊古罗马时期的。
![]()
这是着装文艺女神缪斯,手持竖琴文静地坐在那里。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罗马复制品。
看看下面这个。
![]()
朱庇特雕像,公元二世纪古罗马。罗马神话中叫朱庇特,希腊神话中的天神宙斯,什么都不用说了,他就是希腊神话中说的“天老大”,众神之王。
看一尊希腊化时期的雕像。
![]()
这是塔夫里卡的维纳斯(Venus in Tauride)。过去认为它是古罗马雕像,最新研究认为它是公元前二世纪原装古希腊雕像,全俄罗斯最古老的雕像,冬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古希腊雕像最早在古风时期(公元前六世纪)只有男青年不着装像,叫做Kouros,就是“烤肉丝”。这时候的烤肉丝基本都是立像,站着不动。到了过渡时期(公元前五世纪上半叶),烤肉丝会笑了,而且表现出运动姿态。接下来的古典时期(公元前四世纪),除了不着装的男青年烤肉丝,又出现了着装的女青年,叫做Kore,就是“高丽”。这个时期的人体比例已近完美。再后来是希腊化时期,雕像更加生动,女青年的着装越来越少,直至也不着装。
阿芙洛狄忒,就是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古希腊雕像中有很多“断臂维纳斯”,最著名的是卢浮宫的那尊“米洛的维纳斯”。巴黎那座是古典时期后期的,女青年半着装。这座维纳斯是不着装的,要晚于那一座。维纳斯的美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是希腊美术把人神话的代表。你注意看,希腊雕塑这个时期的人像有一个显著特征,头的比例明显偏小,它不是人体的七分之一,而是九分之一。而且,古希腊雕像注重人体刻画,却忽视面部表情。绝大部分雕像中的人物都是面无表情的,有人说那都是从死人脸上套模刻出来的。你再看她的站姿,一腿弯曲,扭腰站立,这个姿势被后人引用,特别是哥特时期,圣母也这样站立。古罗马雕像完全继承了古希腊古典后期之后的风格。
看完古代雕塑,看一座法国近代雕塑。法国的历史分代是以英法百年战争结束之前为古代,至此,法兰西王国成型。由此时到法国大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是近代;由此时到二战结束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是现代;此后是当代。
![]()
这是法国新古典主义雕塑家乌东的《伏尔泰坐像》,作于1781年,冬宫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乌东先是做了一尊泥塑,三年后做了这尊大理石雕像。乌东做这件雕像时,伏尔泰已经80岁,雕像完成后一年,伏尔泰就去世了。这座雕像完全反映出伏尔泰当时的情况,这是新古典主义写实的特征。
伏尔泰穿着一件长袍坐在扶手椅上,长袍下垂感很强,又显得很柔软,大概是高支法兰绒。你别以为法兰绒是法国的毛料,其实它是英国的特产。80岁老人已经难以正襟危坐了,伏尔泰身体是前倾的,头上也没戴假发,肯定是居家养老的状态。雕塑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注重人体刻画,到新古典主义的写实,更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乌东对伏尔泰的面部刻画非常传神,特别是那双眼睛,是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睿智,关键是眼里有光!嘴上的一丝微笑也很传神,人们多是说这微笑是嘲讽的微笑。我觉得他那是启蒙运动领军人物眼中“一览众山小”的微笑。据说乌东制作了两座大理石伏尔泰坐像,冬宫这座是其中之一。
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伏尔泰的小迷妹,从年轻时就读伏尔泰的著作,一直和他保持书信来往。伏尔泰死后,她把伏尔泰的所有藏书买下搬回冬宫。这座雕像可能就是那个时候买下的,现在是冬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除了人像雕塑,当然还要有动物。看看这只狮子,十八世纪大理石。虽然不是镇馆之宝,也算是标志性藏品之一,所以摆放在展厅中央。
![]()
看完雕塑经过一座大楼梯去往宫殿层二层。
![]()
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大楼梯叫做约旦楼梯,是冬宫的主楼梯。《列宁在十月》电影中,布尔什维克和工人群众冲进冬宫后,从这座大楼梯上楼,冲进会议大厅,把克伦斯基总理领头的临时政府成员全部拿下。
看看二层的画廊。
![]()
先看一幅鲁本斯。
看看下面这幅。
![]()
《地水联盟(The Union of Earth and Water)》,鲁本斯,布面油画,1618年,镇馆之宝之一。
鲁本斯是十七世纪佛兰德斯画家,北方巴洛克代表人物。鲁本斯的绘画多是描写希腊神话或圣经故事,但这幅画不是。这幅画里是女神安特卫普代表大地,男神斯海尔德河代表水。这条河和这座城市是鲁本斯的家乡,现在属于荷兰。
再看一幅鲁本斯。
![]()
《爱神解除战神的武装(Venus Disarming Mars)》,布面油画,1622年。
能在这里见到这幅画很不容易,它是在私人收藏家手中,并不在某座博物馆中固定展出,现在可能是正好巡展到冬宫博物馆。十六世纪初,鲁本斯前往意大利游学,学到了意大利巴洛克的绘画。回到佛兰德斯后,他的画风基本是遵循卡拉瓦乔开创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你看上面那幅《地水联盟》就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大片黑色背景,强烈的明暗对比,人物都是静态的。他为老勃鲁盖尔一家画的肖像也是这个风格。后来,鲁本斯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路。后面这幅就是完全不一样的色调和气氛了,背景明亮多了,天也是蓝色的了,人物都具有强烈的动感。这个变化大概就是在1618年前后,那一年的《强虏留西帕斯的女儿》就已经是后期风格了。
上面那幅是静态,下面这张是动态。象征暴力的战神玛尔斯刚打人回来,下了战马还穿着铠甲。象征和平的爱神维纳斯正在给玛尔斯卸下铠甲,她的两个儿子也在帮忙。这是说维纳斯在劝告玛尔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要和平不要战争。维纳斯脚边还摆着各种水果,这是隐喻大地给了我们这么丰饶的出产,为什么要去打架呢?整个画面光线柔和,没有强烈的明暗对比,人物神态也都很放松。这是鲁本斯描绘的战争与和平。
再看一幅鲁本斯。
![]()
《三博士来朝(Adoration of the Magi)》,布面油画,1609年。这是早年风格。
这幅画也不是冬宫藏品,应该也是私人收藏。1609年,鲁本斯受当时佛兰德斯梅赫伦的圣约翰教堂委托,要画一幅壁画。鲁本斯先画了一张草稿,就是上面这张。甲方审查通过后,才召集小工们在教堂中画到了墙上。现在那幅壁画还在,就是下面这个。
![]()
事件、人物、画面布置、光线和色调都基本一致,只是人物姿势略有不同。
《马太福音》里说,希律王执政时期,东方有三位博士见到天上出现明亮的星宿,他们知道这是古代预言中说的基督降生了。这个所谓的东方可能是巴比伦,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博士就是有高深学问的人。这三位博士就辗转来到伯利恒,见到了刚出生的基督,然后他们当然就献上了带来的三样礼物:黄金、乳香和没药。黄金大家都知道,它代表信心。乳香不是奶酪,它是一种树上的树脂,活血化瘀的药材,代表祈祷。没药(念莫药)也是一种树脂,还是活血化瘀的药材,因为味苦,所以代表受难。
画中玛丽亚面带幸福的微笑,红和蓝是她衣服的标准配色,蓝色代表圣母的纯洁,红色代表基督受难。小基督左手搂着那一大坨金子,右手伸到金盏里去摸里面的乳香。后面还有一位博士双手捧着没药罐子。跪在地上奉献乳香的白袍博士正在抬头凝视小基督,另外两位博士正在回头看向围观人群中的一位黑衣大汉。这位黑衣大汉是希律王吗?应该不是。
很多著名画家画过这个主题,波提切利、达·芬奇、丟勒都画过。
前面这三幅鲁本斯就在展厅入口,只有第一幅《地水联盟》是冬宫博物馆自己的藏品,其它两幅都是借来的。
看看这一幅。
![]()
《奥地利安娜扮演密涅瓦的寓言肖像(Allegorical Portrait of Anna of Austria as Minerva)》,十七世纪法国画家乌埃,画布油画,1640年。
乌埃是法国宫廷画家,路易十三的首席画师。他早期一直在意大利发展,学习了大量文艺复兴绘画。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卡拉瓦乔开创了巴洛克。而顺着文艺复兴却发展出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特别是延续拉斐尔的风格。你说意大利美术也是很神奇吧?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出来两股道,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结果是这两股都逐渐脱离了意大利,在法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延续。
乌埃为路易十三服务,画了很多宫廷画,多是神话和宗教题材,也有一些人物。他的画多是静止的,没有强烈的动感。这叫做“高贵的单纯和伟大的静穆”,是古典主义和巴洛克的主要区别之一。而且,他的画色彩明快,有丰富的冷暖对比,这也是和巴洛克满篇暖色的区别。在构图上,更是延续文艺复兴的金字塔稳定结构。这些特点在上面图中都有体现。
画中奥地利的安娜是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三世的女儿,西班牙和葡萄牙公主,奥地利女大公。1615年,法西搞了一个政治联姻,路易十三娶了十四岁的西班牙公主安娜,安娜的弟弟费利佩四世娶了路易十三的妹妹伊丽莎白。由此,安娜成了路易十三的王后,生下路易十四。路易十三死后,安娜王后摄政八年,黎塞留之后的红衣主教马萨里诺辅政。路易十三长到十三岁时,安娜还政给儿子,1666年去世。
画中的安娜假装是古罗马神话中的密涅瓦,就是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智慧和战争女神。乌埃作此画时,是路易十三去世前二年,这时的安娜还是王后。画面构图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下面的冷色和上面的暖色形成强烈对比。它的光照来自人物前面斜上方的面光源,不是巴洛克的点光源,这也是古典主义的特点。背景中的罗马柱表示人物的身份显赫。可是,人物面部的安详端庄和左手的紧张又形成情绪的对比。密涅瓦铠甲腰带和右手的长矛与安娜的宫廷服装是现实与寓言的反映。这是神话融入宫廷肖像的一幅画,很不常见,显示出乌埃宫廷首席画师的非同凡响。冬宫博物馆里有很多叶卡捷琳娜二世从法国购买的画,这幅是其中的精品,绝对的。
再看一幅有特色的法国绘画。
![]()
《挤奶女工家庭(Milkmaid's Family)》,十七世纪法国画家路易·勒南,布面油画,1641年。
路易·勒南是法国农民画家勒南三兄弟中的老二。三兄弟进巴黎城当巴漂,开了一家画室,还挤进巴黎画家行会,免费学绘画。兄弟三人专攻农村生活绘画,农民画农村,非常接近生活,逐渐出了名,成为法国美术史上少有的农民画家。他们的画作相当出色,得到卢浮宫和其它艺术博物馆的收藏。进入二十世纪,勒南兄弟的农民画被发掘出来,在各地办了一些画展,卢浮宫也做过兄弟三人的专题展。
这幅《挤奶女工家庭》是路易·勒南的代表作。画中是挤奶工一家和一头驴,男人手里还抱着一个牛奶桶,他们正准备出去送牛奶。这是十七世纪法国农民日常生活状态的写实。即有劳动场景,又是亲亲热热一家人。从平民视角呈现底层人群状态,突破了以往神话、宗教和宫廷生活的框框,被上流社会斥为“庸俗低俗”。勒南兄弟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先驱,平民艺术史上的里程碑,对后来库尔贝、米勒的农民画都有很大的影响。
前面这些都是很有特色的代表性作品,有巴洛克美术大师、古典主义宫廷画师和现实主义农民画家。接着往下看。
这是十八世纪法国画家拉勒曼(Lallemand)的一幅,也是《三博士来朝》。
![]()
拉勒曼主要画法国社会小场景,现实主义。他是法国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之间过渡时期的画家,以带人物的风景画居多,这种宗教题材比较罕见。他什么活都干,绘画、雕塑都会,还自己往塑像上镀金。
看看这一幅。
![]()
《圣母怜子》,法国画家布朗格(Jacques Bellange ),布面油画,1617年。
布朗格擅长宗教题材,突出情感表达。这幅画描写的是基督从十字架上解下来后,玛丽亚抱着儿子的尸体眼望上天。玛丽亚脸上的悲伤和眼中的泪水,,周围人们悲戚的表情,满场都是悲哀。这幅画的英文名字就叫做《Lamentation》,直译就是悲伤。
看看这幅。
![]()
《圣维罗妮卡(St. Veronica)》,十七世纪法国画家杰克·布兰查德,布面油画,1638年。
按照基督教传说,耶稣基督在苦路上受难时,有一位妇人拿出一块方巾,为基督擦拭脸上的血。这块方巾上后来留下了基督面容影像。这位妇人被记载为圣维罗妮卡,那块方巾称作圣巾。这个故事只是一个传说,有人说圣巾保存在圣彼得大教堂圣物室,这当然也是传说。这幅画就是描绘的这个故事,巴洛克风格。
看看这幅。
![]()
《两个女演员的肖像》,十七世纪法国画家桑泰尔,布面油画,1699年。下面是一个路易十五式卧室柜,冬宫博物馆里有很多古代家具藏品。
桑泰尔(Jean-Baptiste Santerre)擅长人物肖像,他对肖像画的发展在于突破了王公贵族的框框,画里出现了各阶层人物。这幅画看上去就是伦勃朗一派,但他们把它归类为现实主义肖像画。
看看这幅。
![]()
《亚历山大大帝的宽宏大量》,十七世纪法国画家米涅尔(Pierre Mignard),布面油画,1689年。
米涅尔是前面那位奥地利的安娜肖像作者乌埃的学生,继承了老师的古典主义风格。他除了画肖像,还画神话、宗教和历史,擅长描绘人物细节。他更喜欢描绘自然的色彩,为后来的洛可可做了铺垫。他的色彩忠实于自然,洛可可则是走向夸张。
上面这幅画就属于历史画。亚历山大大帝就是著名的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这幅画说的是亚历山大大帝打败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进城后没有屠城,而是向波斯贵族和民众展现出自己的宽宏大量。画中的亚历山大大帝脚下是波斯贵妇们在祈求什么,而他则是伸手表示“不用客气”。身旁他手下的将军赫菲斯提翁则是弯腰伸出手说“快都起来吧,大王不杀你们”。跪在第一个的是大流士三世的长女,亚历山大大帝把她娶了回去。第二个张着手的是长女的妹妹,亚历山大大帝把她许配给了身边的将军赫菲斯提翁。在场的那些波斯女子都被亚历山大大帝许配给了自己身边的侍卫们,有八十人呐。你看画上差不多都是波斯女子,注意看,右下角的一个红衣女子正在用手绢擦眼泪,她显然不愿意被妈妈领来嫁给马其顿士兵。那妈妈右手搂着的小女孩天真无邪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看一幅老画。
![]()
《圣母子》,十五世纪意大利画家杰里尼(Nicola Gerini),木板蛋彩画,1400年。
杰里尼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威尼斯画派代表人物之一,早于贝利尼。这幅祭坛画基本脱离了拜占庭风格,圣母的形象已经世俗化。杰里尼的画存世极少,在意大利翡冷翠见到最早的威尼斯画派作品是其后的贝利尼。不知道冬宫博物馆是如何收到这幅画的。
看看这幅。
![]()
《朱庇特和伊娥》,旅居威尼斯的十七世纪荷兰画家苏斯特里斯(Lambert Sustris),布面油画,1563年。
如果不说作者是谁,你一定会觉得它有提香的风格。其实苏斯特里斯确实在提香的工作室学过画,所以他的画延续了提香的风格。近景中美丽的伊娥和龌龊的宙斯,中景的羊群和远景的建筑山脉,很有阶梯层次感。整个画面就是神话叙事,故事发生在风景中,也是文艺复兴重新描绘人神关系的体现。这是西方“理想美”和“叙事性”的融合画面。
希腊神话中说,伊娥是一个漂亮的凡间女子。一天,她在草地上放羊的时候被宙斯看上了,宙斯就化作乌云来到她身边追求她。这就是上面画里的情景,天上的乌云、草地上的羊群、美丽的伊娥和黑大汉宙斯,这些因素都有。赫拉发现这段宙斯情之后,她就把伊娥抓走变成一头小白牛,然后派百眼妖怪看守。宙斯派赫尔墨斯想办法去救伊娥,赫尔墨斯吹起一根叫绪任克斯的芦笛(Syrinx),催眠妖怪闭上了一百只眼,把伊娥救了出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曾依此意境写了一首长笛曲《芦笛(Syrinx)》。在尼罗河边生下了宙斯的儿子后,伊娥做了埃及国王。伊娥的儿子娶妻生了一个女儿利比亚,被用来给那片地方命名。这是现在的利比亚国名来历,杜撰的,别信。埃及人后来把伊娥尊为救世主伊西斯女神,尊其子为法老的守护神荷鲁斯。
看看几幅风景画。
![]()
《圣家庭逃亡埃及途中休息》,十七世纪法国画家克劳德·洛林,布面油画,1666年。
十七到十八世纪,法国有一个画家群体叫勒洛兰,洛林是其中一员。洛林被称作是古典主义风景画奠基人。他专攻田园风光、神话场景和宗教传说,自然风光中融入人文主题,描绘出田园牧歌式的古希腊风景。而且他喜欢用高物构建画框,上面这幅画中是两棵大树。洛林在西方美术史中是开创性的风景画家,对后来的浪漫主义风景画都有很大启发。
圣经传说中说希律王知道基督降生,是犹太人的王,怕影响自己的统治就要杀死基督。天使托梦告诉玛利亚的丈夫约瑟,让他赶快带着老婆孩子逃往埃及。这幅画就是一家三口途中休息的场景,画中的人物还是经典的金字塔构图,说明了洛林美术风格的来历。有很多画家描绘过这个主题,意大利巴洛克女画家真谛莱斯基(Orazio Gentileschi)就有这么一幅。
再看一幅洛林的风景画。
![]()
《风景中的阿波罗与库马女先知》,布面油画,1649年。
阿波罗神庙废墟和高树做画框,这是地中海的诗意风景。和上一幅一样,这幅画也是洛林成熟期作品,体现出他晨光/暮光加古典叙事的标志性风格。远景是渐变的天空、海上蓝色波光和岛屿。近景有神庙废墟和树木,即有古典建筑,又有自然景色。人物处在风景中,依靠光线突出阿波罗的身影,使故事成为风景中的重要部分。
库玛是那不勒斯附近的古希腊领地,这位女先知是阿波罗神庙的祭司,十二位先知之一,还是最牛的一位。库玛的女先知做过很多预言,她把这些预言装订成预言集,卖给了罗马王国最后一任国王小塔克文,然后自己就消失了。这些预言集收藏在罗马卡比托利欧山丘(Capitoline)的朱庇特神庙中,每当罗马遇有大事,祭司们就进殿拿出预言集,看看有什么神谕。据说当年汉尼拔攻击罗马城欲摧时,祭司们从预言中得到了神谕,振奋了罗马人的抵抗之心。结果,汉尼拔最终退回迦太基,没有攻下罗马城。罗马帝国时期,这些预言集被挪到了帕拉蒂尼山丘(Palatino)的阿波罗神庙。罗马帝国灭亡时,神庙被毁,预言集失踪。我曾在罗马见到这座阿波罗神庙的遗迹,旁边是密涅瓦神庙遗迹。
再看一幅著名的风景画。
![]()
《法国大使到达威尼斯》,十八世纪意大利画家卡纳莱托,布面油画,1740年。
卡纳莱托太有名了,他是威尼斯风景画派(Vedute)的代表画家。他专注于威尼斯城市风光,精准描绘建筑细节和城市生活。他的精确透视和景物的描绘借助了科技手段,就是暗箱中的小孔成像。美术史学家对卡纳莱托的这种科技活儿很不以为然,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伟大的威尼斯风景画大师。他的画色彩明亮,现实建筑摆放在虚拟背景中。他画面的层次是逐渐推进,而不是远中近分级排列。他的画不仅是美术,还成为地理环境历史记录,威尼斯曾按照他的绘画修复一些古建。
上面这幅画是圣马可广场码头,那些建筑现在都还在,法国大使上岸的地方现在是贡多拉码头。当年茜茜公主和丈夫约瑟夫一世也是从这里登岸视察奥地利统治下的威尼斯。画中右手是总督府,中间是圣马可广场上的两根罗马柱,上面是圣马可和威尼斯保护神飞狮雕像。远处的圆穹顶是圣母感恩大教堂。总督府前面的欢迎人群和法国大使都是十八世纪装束。
前面一进门看到的是借来的大师作品,非常难得,都是私人收藏,平常看不到。再看几幅冬宫博物馆自己收藏的大师作品,都是在画廊最后面,你必须走到头才得见。看看这幅。
![]()
《浪子回头(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十七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布面油画,1669年,冬宫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伦勃朗是十七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和鲁本斯都是北方巴洛克的杰出代表,前者是黑暗派,后者是明亮派,都达到了美术的高峰。伦勃朗的暗黑似乎是沿袭了卡拉瓦乔,但他并不是成心的,而是无心插柳。伦勃朗画面上强烈的明暗对比是为了突出亮场中的人和物,而暗场里并不是空无一物,往往是有人和物去衬托主题的。
伦勃朗留世的作品非常多,最特别的是有一百多幅自画像,比莫奈的睡莲还多。伦勃朗绘画题材广泛,肖像、风景、宗教、历史、民俗都有,特别是人物集体画。他最有名的集体画是《夜巡》,画面就像是舞台剧,所有人都正对观众。上面这幅《浪子回头》是伦勃朗晚年代表作,有生最后一幅画,很有名,没见过此画的人也都知道这幅画。它的尺寸很大,足有二米多高。
按照圣经话本所说,“浪子回头”是耶稣在耶路撒冷传教时讲的一个故事。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向父亲索取自己应得的一份财产后,就离家单过去了。他不务正业,还挥霍无度,最后把分来的家财败光了。他在外吃了一番苦头之后,才幡然醒悟,回到家里父亲身边,表示悔过,要痛改前非。父亲接纳了他,给他衣服穿,给他零花钱,还为他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大儿子对此很不理解,父亲对他说“儿呀,你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你的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上面这幅画的亮场中红衣父亲正对观众,通过明暗对比和色彩对比,这位父亲是画面的中心。儿子跪在地上不敢抬头,伦勃朗不给他正脸并不是说他是反面人物,而是给他留有脸面。父亲低头看着儿子,双手在抚摸他的后背,表示安抚。这既表达出儿子的悔意,又表达出父亲的宽恕。暗场里有大儿子和邻居老王在陪同,大儿子心怀不忿,老王暗自嗟叹。父亲手上有金镯子、银镯子,还有玛瑙手串,说明家境很殷实。伦勃朗对细节的描绘真是入木三分。
最珍贵的藏品在展厅最后面。看看这两幅达·芬奇。
![]()
《贝诺伊斯圣母(Madonna Benois)》,布面油画(从木板蛋彩画转移),1478年,冬宫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不同于德国慕尼黑老绘画馆收藏的那幅《拈花圣母》。
![]()
《哺乳圣母》,布面蛋彩画,1491年。
达·芬奇不用介绍,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伟大的艺术家。前面的祭坛画《贝诺伊斯圣母》作于在维罗基奥画室学徒期间,属于早期画作。这个时期,圣母形象还没有固定格式,多是穿灰色或蓝灰色长袍,乔托和里皮的圣母像都是这样。而且,这个时期的圣母更年轻。后面的《哺乳圣母》也是祭坛画,这个时期已经是文艺复兴鼎盛期,圣母已经穿上红衣蓝裙,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画都是这样。红色代表基督受难,蓝色代表圣母的纯洁。而且,这时的圣母已经是少妇。两幅画的构图也不一样,后面的《哺乳圣母》已经是文艺复兴金字塔构图了。早期的圣母和基督头上有金色光环,《贝诺伊斯圣母》还可见痕迹,这是圣像画的遗痕。后面的《哺乳圣母》已经移去了光环,更加世俗化,这是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用人描绘神。
除了这些买来的画,肯定还要有雇人画的皇帝肖像。
![]()
《叶卡捷琳娜大帝肖像》,十八世纪俄罗斯画家罗科托夫,布面油画,1780年。
这是一幅小像,还有几乎一模一样的一幅大的,另一位画家作于1877年,面容老态。
再看这幅。
![]()
《叶卡捷琳娜大帝肖像》,十八世纪瑞典画家埃里克森,布面油画,1764年。
真实人物面带微笑,镜子里的侧脸映像却是坚毅果敢,一幅画展现出女沙皇的阴阳两面。埃里克森因为此画而出名。
![]()
《亚历山大一世肖像》,没有作品信息。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那个伙计。
![]()
《尼古拉二世肖像》,也没有画作说明。俄罗斯末代沙皇。
冬宫博物馆里有一个专门展厅纪念1812年俄军在莫斯科战役战胜拿破仑。里面挂满了有功之臣的肖像。
![]()
中间幅面最大的戎装骑马像肯定是亚历山大一世,周围都是作战有功的军人们。这和我们在莫斯科凯旋门前见到的纪念碑意思差不多。
除了雕塑、绘画这些美术品,还要有手工艺品。美术品叫做Fine Art,工艺品叫做Handcraft。
看看这些瓷器。
![]()
中国清代瓷器,外贸瓷,专门出口的。是中国传统器型,但彩绘花样都是专给洋人做的。别看很花哨,不怎么高级。
看看这个。
![]()
这是从日内瓦阿里亚纳博物馆借来的,欧洲陶瓷瓶瓶罐罐。
看看这个。
![]()
成套的皇家银镀金茶具,茶盘、茶炊、茶叶盒、奶壶、糖缸,什么都有。
这是1721年时,神圣罗马帝国利奥波德一世皇帝委托英格兰威廉勋爵送给苏格兰奥尔斯尼茨公爵的礼物。陕西法门寺地宫曾出土唐咸通年间皇家越窑秘色瓷全套茶具,就说是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也有一千一百五十年了,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成套皇家茶具。
看看墙上挂的这些个。
![]()
手工编织羊毛地毯们。在地上铺的时间太长,图案都已经模糊不清,就是说很有年代感。
冬宫博物馆还有一件好东西。
![]()
这是孔雀钟,关在笼子里,青铜覆金箔,旁边还有一只夜猫子,冬宫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据说这原是十八世纪英国传教士向英国钟表匠考克斯定做,准备进贡给中国乾隆帝换取在中国的传教营业执照。老乾嫌它太浪没收,最后被俄罗斯大将波将金花1800英镑买走,献给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做礼物。它是会动的自鸣钟,孔雀会开屏,夜猫子会转头,里面还有八音盒奏乐,精密程度堪比欧洲的那些天文钟。
看看大会议厅。
![]()
![]()
![]()
你看那些漂亮的柱子,这是新古典主义装饰,。
看看这扇窗子。
![]()
外窗是巴洛克,内装饰是新古典,风格对比。
电影《列宁在1918》中,列宁去米赫尔松兵工厂演讲,社会革命党人在开会布置刺杀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打入敌人内部的“小耳朵”从这样的一扇窗户跳出去,高喊“瓦西里,去保卫列宁”报信儿。瓦西里在救援的路上被布哈林成心指了错路,致使没有来得及保护列宁,导致女特务行刺成功。其实这里的布哈林指错路可能是伪造的情节。
看看典礼大厅,叫做圣乔治厅。
![]()
也是新古典主义装饰。
看看皇帝宝座。
![]()
比夏宫的宝座稍微冠冕堂皇一点,地台也高一些。
冬宫主楼是一座圈楼,中间是一座庭院,里面有咖啡馆和小吃店,供游累的观众休息和进补。
![]()
在冬宫博物馆走马观花看了一圈,现在是叫做埃尔米塔什博物馆。当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从西欧购得一批高级画,便盖起冬宫配殿用来藏画,这座配殿就叫埃尔米塔什(Hermitage)。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什么为配殿起名埃尔米塔什?他们说Hermitage一词来自法语,有隐修院的含义。叶卡捷琳娜二世祖上是普鲁士王族,嫁到俄罗斯做上了女皇,虽然看上去很风光,但她心里还是有背井离乡的惆怅。可能她是把自己加盖的配殿起名Hermitage当作身在异乡的私密精神角落。
这一圈倒是看到埃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几件镇馆之宝:《塔夫里卡的维纳斯》雕像、乌东的《伏尔泰》坐像、鲁本斯的《地水联盟》、伦勃朗的《浪子回头》和达·芬奇的《贝诺伊斯圣母》,还有金光灿灿的孔雀钟。没有注意到提香(Tiziano)和拉斐尔(Raphael)的作品,很遗憾。也没见到俄罗斯最伟大的画家列宾(Repin)的作品,同行的朋友说可能是都在专门的列宾美术馆。
总之,二、三个小时是不可能把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看半个遍的,留点遗憾可以给下次再来留个借口。我这算是百分之八十圆满的旅游看馆。
除了这三座皇宫,圣彼得堡还有很多可看的内容。下集接着说。
(未完待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