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许愿)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达·芬奇不仅是杰出的画家,而且在雕塑、建筑、科学、工程、解剖学、音乐等多个领域创造出卓越成就。11月15日,呈现达·芬奇精细而富有美感的多维创作世界的展览——《奇遇江城——解密达·芬奇的自然美学与文明灵感》,在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正式开展。
![]()
![]()
此次展览以传奇人物——达·芬奇与其多领域创作成果为主线,结合自然元素,科学解读达·芬奇创作灵感来源。展览内容不仅囊括达·芬奇不同时期的作品及珍稀纪录资料,而且还将通过AR眼镜、讲解机等设备、参与线下互动解密任务、线上互动小程序等多种展览方式,打造一场不止于“看”的科教展览。该展览策展团队介绍,“展品包括中西方古书籍7件、达·芬奇真迹手稿1件、40件实物还原模型,30多件数字修复艺术品,70多件数字重建修复手稿;自然科学标本约140多项,2件珍贵文物。其中约150项展品由意大利引进。”
![]()
![]()
展览中最重磅展品之一是‘梅加拉’手绘画碎片真迹。这份手稿残片创作于1490-1510年间,是达·芬奇用金属尖笔与棕褐色墨水在直纹纸上勾画的一位侧脸老妇人(“梅加拉”)的肖像。手稿残片为不规则的八边形,稿中线条采用从右下至左上的斜向排线风格,是达·芬奇手笔的标志。作品展现了达·芬奇对捕捉夸张人类表情和独特面部特征的痴迷。据了解,手稿是在一本罕见的1651年版《绘画论》的暗袋中发现的。达·芬奇去世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收藏家庞培·莱奥尼曾负责整理其大部分散落的手稿,习惯将小型肖像残片裁成特殊形状编入不同的收藏集中。
![]()
![]()
此次展览不光有展品赏析,而且还将追溯达·芬奇创作生涯,深入不同时代背景,揭示创作者视角,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灵感来源。如透过全球收录古籍原件及达·芬奇手稿资料,会发现曾出现与中国古代建筑风格高度相似设计理念。此外,大量手稿复制品、机械设计还原装置以及自然动、植物标本,则为观众完整呈现从创作理念到实物复刻过程,立体诠释创造性思维。同时,借助数字还原修复技术,观众可近距离观赏《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等作品原貌色彩与细节。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可穿戴设备产生的真实与虚拟结合、人机交互的XR解密游戏以及《达芬奇・时空之轮》等项目,更为观众提供“走”进达·芬奇世界的沉浸式体验。
![]()
![]()
“此次展览是长江文明馆首次引进美育科技的一次国际交流展,也是通过艺术形式展现中西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的一次展览。”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博物馆事业部部长刘昕表示,展览将引领观众感受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结合的魅力,唤醒观众好奇心和创造力,激发创新世界的思维和活力,推动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
《奇遇江城——解密达·芬奇的自然美学与文明灵感》展览由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意大利达芬奇学院(Leonardo da Vinci Academy)、广州易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展览地点在长江文明馆临展厅,展览时间持续到2026年6月。感兴趣的观众可关注“武汉自然博物馆”微信了解相关购票观展信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