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弱国无外交,尤其是在一战期间。但你敢信吗?北洋政府“打酱油”式参战,仗没打几场,却实打实捞回了超过2.5亿的巨大利益!
这笔巨款从哪来?中国又是怎么在“巴黎和会”被卖了之后,还能把青岛给“抠”回来的?
天上掉下的2.5亿两白银
要说这事,咱先看最实在的。当时的中国,选择在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赖账”。
而且是理直气壮地“赖账”。
![]()
直接永远撤销德国、奥匈帝国的“庚子赔款”!
这笔钱有多少?不多,占了庚款总数的20.91%。光是德国,就高达9000余万两白银,奥匈也有400万两。
那对英法美这些“协约国”兄弟呢?也好办。北洋政府直接派人去谈:“兄弟们,我来帮你们了,家里穷,赔款能不能缓缓?”
协约国一看,这新来的哥们虽然战斗力不行,但态度很端正啊。大手一挥:准了!
![]()
庚子赔款自1917年12月起,获准暂缓五年偿还,还免加利息(俄国只同意缓还1/3)。
这还没完。战争打完了,到了1924年,根据《中德协约》,德国又得赔付中国约8400万元的战争赔款。
里外里,再加上中国战时缴获的德国船只,这笔总收益,高达2.5亿元。
光拿钱还不够。北洋政府趁热打铁,干了第二件大事:收回德国、奥匈帝国在天津、汉口的租界。
这可是实打实的主权回归。
![]()
紧接着,废除了中德、中奥之间所有的不平等条约,撤销了两国的领事裁判权。
更重要的是,协约国还集体同意了中国的关税,允许将《南京条约》那个5%的固定税率,往上提一提。
这在当时,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外交大礼包。
14万人的“投名状”与日本的“算盘”
当然,这好处可不是白拿的。
![]()
中国虽然没有向欧洲派出作战部队,但送去了约14万华工。这就是中国的“投名状”。
这14万中国劳工(其中山东人就占了约8万),组成的“劳工军团”,干的全是最苦、最险、最不要命的活。
他们要在前线挖战壕、修工事、筑路桥、救助伤员、掩埋尸体。甚至在战争结束后,还要负责清理战场和扫雷!
根据《大英威海卫政府招工局薪金表》,普通工人在欧每日工价1法郎,在华每月给家属10银元(当时1银元约等于5法郎)。
![]()
就是为了这点钱,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据不完全统计,牺牲和下落不明的华工,接近2万人。
至今,在法国、比利时等地,还能找到69处华工公墓,安葬着1874名有名有姓的华工。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当初为啥非要押上这么大的代价,去参加一场远在天边的战争?
一开始(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是拒绝的。
1914年8月6日,北京政府宣布中立,还公布了《中华民国局外中立条规》24条,谁也别来惹我。
![]()
可中国想置身事外,强盗不答应啊。
尤其是日本。日本一看中国不参战,自己先动手。8月23日对德宣战,转头9月2日就在山东龙口登陆,把德国在山东的利益给抢了。
当时像梁士诒这样的人就看透了,他对袁世凯说,德国必败,咱们不如参战,将来在“和议中取得地位”。
![]()
还有陆徵祥,在1915年5月被迫签下“二十一条”后,也认为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参战,到和会上再提。
可那会儿,日本是坚决反对中国参战的。它生怕中国也成了战胜国,来跟自己抢山东。
到了1917年2月3日,美国宣布对德绝交,并拉中国入伙。
这下,日本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竟然反过来大力催促中国对德国断交。
为啥?两个原因:第一,老对头袁世凯死了,现在主政的段祺瑞是亲日派。
第二,日本已经从英法那里拿到了继承德国山东利益的私下许诺。它也想卖个顺水人情,换取列强的进一步承认。
![]()
经过大半年的内部争论,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
此时,距离一战结束(1918年11月11日)还有不到1年3个月时间。
“巴黎”丢的面子,“华盛顿”拿回的里子
中国押上了2万条人命和14万劳工的贡献,终于换来了“战胜国”的身份,兴冲冲地跑去了1919年巴黎和会。
结果呢?“战胜国”的喜悦还没散去,就被浇了一盆透心凉的冷水。
列强当着中国的面,翻脸不认人,在《凡尔赛条约》里,公然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划给了日本!
![]()
14万华工的血汗和牺牲,被无情无视了。
消息传回国内,“五四运动”爆发。全国上下的压力,让中国代表团最终作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拒签《凡尔赛条约》。
这在当时,被视为一次彻底的外交失败。
但事情到这里还没完。
正因为中国没在“巴黎”签字,山东问题就被保留了下来。到了1921年-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
这次会议,美国的算盘是遏制日本在远东的扩张。
![]()
美国人牵头搞了个《九国公约》,核心就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这让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了挫折。
中国代表团抓住机会,在会上猛攻山东问题。
日本代表币原还想狡辩,说“二十一条”是“自由主权国”中国签的约,不能在会上讨论。
但形势比人强。在美国的压力和中国代表的坚持下,日本最终被迫坐回了谈判桌。
1922年12月10日,中日举行“交接仪式”,青岛主权正式回归中国。
虽然日本在胶济铁路沿线和青岛市内,依然保留了大量的特权和警察署,但这次回归,终究是中国自1897年“胶澳租界”以来,第一次在外交上拿回了被强占的领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