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由AI生成
11月10日,奥浦迈(688293.SH)修订后的并购审核问询函回复正式落地,相关并购议案同步获通过,为其14.505亿元收购澎立生物100%股权的交易再添进展。
这场始于2025年1月的并购案自启动以来便争议不断——独立董事陶化安自2月6日起,在相关议案中多次投出反对票,直指“现阶段不具有并购的必要性”,或认为“需要进一步研判、论证必要性和合理性”,本质是对外延并购能否优于内生增长的拷问。在问询函的逐项回应中,奥浦迈给出了完全相反的战略叙事。
此次交易设置了六档差异化估值,对澎立生物股东定价从12.3亿元到21.8亿元不等,差异幅度高达77.24%。这一机制背后,呈现出的是机构盈亏分化的图景:早期股东顺利兑现4倍高额收益,红杉、高瓴、中金等后期入局者则在估值腰斩中“割肉”退出。
一场必要的“拼图式”并购?
陶化安的质疑聚焦于“并购必要性”这一根本问题。
澎立生物的业务无法直接使用上市公司现有生产设备,并且其所在的CRO业务在国内面临激烈竞争,海外业务还受到贸易战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也就是说,陶化安认为奥浦迈当前核心目标应是提升培养基业务利润、推动CDMO业务扭亏,但本次并购似乎无助于这两大目标,反而可能分散资源。
这一反对并非无的放矢。财报显示,奥浦迈CDMO业务近年承压,2024年因固定资产利用率不足计提减值1003.02万元,迄今未能扭转亏损态势;而培养基业务虽保持30%左右的高增速,2025年前三季度收入2.39亿元,却也面临着海外巨头竞争与国产替代的双重考验。
![]()
奥浦迈各项业务营收情况,图源:Wind
奥浦迈在回复中给出了完全相反的战略叙事:本次并购并非为了短期提振CDMO产能,而是瞄准CRO行业周期底部的整合机遇,通过业务互补构建长链条服务能力,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从业务协同逻辑来看,这种布局存在一定支撑。截至2025年9月末,已有311个确定中试工艺的药品研发管线使用奥浦迈的细胞培养基,168个处于临床前阶段,其中临床I期阶段60个、临床II期阶段36个、临床III期阶段34个、商业化生产阶段13个,整体呈现出从临床前到临床再到商业化的“漏斗效应”。
而临床前阶段、尤其IND前后的中试生产,正是培养基销售的关键切入点。头豹研究院调研显示,82.2%的管线从临床前转化至临床阶段时,会延续原服务商;81.1%的管线从临床转化至商业化阶段时,仍选择同一家服务商,客户早期选定的培养基体系往往会贯穿后续全流程。
![]()
澎立生物药物及医疗器械临床前CRO客户的数量和收入情况
澎立生物作为临床前CRO公司,拥有超1800种疾病动物模型,覆盖免疫炎症、肿瘤等核心领域,恰好能将奥浦迈的培养基产品提前嵌入客户早期研发流程。通过“早期锁定”转化为长期绑定,奥浦迈的CDMO业务可以承接澎立生物客户的后续中试及商业化生产订单。
![]()
澎立生物与奥浦迈在业务开发时的协同效应具体体现
在海外市场拓展上,奥浦迈认为,双方的协同效应也能得一定发挥。奥浦迈虽已实现超30%的海外收入,但客户集中于欧洲市场,且集中度较高。
![]()
澎立生物境外收入的分布情况
对比之下,澎立生物已搭建覆盖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19个生物医药发达国家的海外渠道,2025年上半年北美地区收入占其海外收入比例超70%,服务罗氏、赛诺菲、武田等跨国药企。借助这一差异化布局,奥浦迈可快速切入全球市场,突破国产培养基的海外准入壁垒,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场份额。
2025年,借助澎立生物美国子公司及海外客户网络,奥浦迈已成功进入默沙东供应商体系,目前默沙东已完成对奥浦迈培养基生产工厂的审计工作。
![]()
服务海外客户时,澎立生物为奥浦迈推广培养基产品的具体协同方式
差异化定价背后的妥协与博弈
这场并购伴随着澎立生物估值的大幅缩水。奥浦迈给出的14.505亿元总对价,较澎立生物2022年最后一轮融资时32.2亿元的投后估值缩水55%,较其申报IPO时预期的发行市值也下跌40%。
估值倒挂让不同轮次股东的退出诉求产生巨大分歧。由于澎立生物历史上融资轮次多、估值差异大,尤其是后几轮投资人入股成本较高,若要统一按评估值14.52亿元交易,“难以取得以较高估值入股的后轮投资人股东的同意”。
为弥合这一分歧,兼顾早期股东兑现收益与后期股东减少亏损的诉求,差异化定价机制应运而生。
![]()
根据交易方案,澎立生物的股东被分为六类,对应公司整体估值从12.3亿元到21.8亿元不等。
其中,实控人控制的PL HK作出适度让步,接受了12.3亿元最低估值;早期财务投资人对应12.4亿元估值,与创始股东对价基本一致。而红杉恒辰、中金启辰等C+轮财务投资人享受最高21.8亿元估值,即便如此仍未能完全覆盖其高位入局成本。
定价与业绩对赌责任直接挂钩。高估值退出的股东,需以交易对价的40%-50%承担业绩补偿,而低估值股东仅承担10%。
![]()
各交易对方参与业绩承诺的比例不同
支付方式也随之差异化。财务投资人可自由选择现金与股份比例,境外主体TF PL采用全现金支付,控股股东与管理团队则采用“股份分期发行+分期解锁”,绑定核心团队稳定性。![]()
不同交易对方采用的现金支付和股份支付的比例不同
这种差异化定价推动了交易落地,却也照见了CRO赛道从狂热到冷静周期中,机构决策的成败得失。
2017年澎立生物第一轮增资时,谷笙投资、上海景数、杭州泰格以1.53亿元的投后估值入局。其中,谷笙投资累计投入2500万元,通过多轮老股转让收回7130万元,本次交易再获5776万元现金对价,总收益率高达416%,全程选择现金支付锁定收益;上海景数三轮投资合计3080万元,老股转让收益7500万元,本次交易“现金+换股”对价9153万元,收益率441%;杭州泰格未转让老股,仅凭本次交易4605万元对价,也实现361%的收益率。
他们都踩准了CRO赛道的周期节奏,在行业低谷时入局,赛道火热时兑现部分收益,最终通过并购收割剩余利润。
与早期股东的狂欢形成鲜明对比,后期机构则沦为了“接盘方”。
中金启辰以28亿元估值斥资9100万元受让老股,本次交易仅获6600万元对价,浮亏27%;红杉恒辰累计投入2亿元,本次对价1.47亿元,浮亏幅度相同;高瓴旗下3只基金合计投入1.15亿元,对价1.02亿元,亏损11%。若没有最高估值兜底,其亏损幅度将进一步扩大。
对于奥浦迈而言,估值分歧的平衡只是第一步,后续如何落地业务协同、推动CDMO扭亏,才是这场并购真正的考验。(文丨公司观察,作者丨曹倩,编辑丨曹晟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