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赵久刚团队在知名期刊Journal of Infection在线发表题为 “Antibodies to Female Aedes albopictus Salivary Proteins Promote Dengue Virus Infection with Salivary protein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明确:被伊蚊叮咬时,其注入机体的唾液蛋白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而该抗体在后续被带毒伊蚊叮咬时,会促进登革病毒的感染。这一发现意味着,即使是未携带病毒的 “健康” 蚊虫,其叮咬行为在虫媒病毒传播过程中也可能产生关键影响,相关风险值得重点关注。
![]()
白纹伊蚊是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其在叮咬吸血时将病毒与唾液一起注入动物宿主是病毒传播中关键的一环。已经证实伊蚊唾液中含有多种功能蛋白,其中部分唾液蛋白可通过不同机制促进病毒感染。但动物宿主针对这些唾液蛋白产生的免疫应答在病毒传播中会发挥何种作用,一直尚不明确。该研究通过小鼠模型与细胞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析。
![]()
研究团队通过自主研制的蚊虫唾液蛋白收集器收集伊蚊唾液蛋白并制备抗血清,分析其对登革病毒感染的影响,发现伊蚊唾液蛋白处理可促进病毒感染,加入抗血清后这一感染效应会进一步增强;同时,用伊蚊反复叮咬小鼠能诱导其血清中产生对应的IgG抗体,且这类经叮咬后的小鼠在后续接触经唾液蛋白预处理的登革病毒时,组织病理损伤会较未叮咬组明显加重;进一步研究显示,仅雌蚊唾液蛋白及其抗血清对病毒感染有显著增强效应,雄蚊相关组分则无此效应,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雌雄伊蚊唾液蛋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并从中筛选出2个可协同抗血清增强病毒感染的雌蚊唾液蛋白组分;另外,抗血清中纯化的IgG在唾液蛋白存在时可重现上述感染增强效应,而当IgG经木瓜蛋白酶消化或利用Fcγ受体阻断剂处理后,这一增强效应消失。该研究明确了伊蚊叮咬可产生抗体,且其中的IgG可后继病毒感染时可增强病毒的感染。
该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对蚊虫媒介-虫媒病毒-动物宿主三者复杂关系的认知,为今后开发以伊蚊唾液蛋白为靶点的抗病毒疫苗,新型抗病毒疫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研究数据和理论支撑。
贵州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硕士研究生刘娜、李艳梅、吴周宇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赵久刚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