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怎么越大越不听话了?整天就知道拆家、捣乱,说了多少次都不听!”
“我家娃就是个‘小话痨’,一刻也闲不住,问他什么都说‘不’,真是让人头疼!”
面对孩子时不时的“调皮捣蛋”,不少家长都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我们总觉得孩子的某些行为“不可理喻”,甚至担心这是“坏毛病”的开始。
![]()
但事实上,孩子的每一个“不按常理出牌”,都可能是他们在探索世界、认识自我、发展能力的独特方式。那些让你哭笑不得的“小捣蛋”,或许正是他们成长的“信号灯”。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下面这5种表现,别轻易给他贴上“调皮”的标签,这可能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你:“爸爸妈妈,我在学习,我在进步!”
01. 对一切“说不”,甚至故意“唱反调”
“妈妈,我不吃饭!”“爸爸,我就要穿这件衣服!”
孩子到了某个阶段,会突然变得特别爱说“不”。你以为他在故意气你?其实,这是他在探索“自我意志”的表现——他开始意识到“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这不是“叛逆”,而是他在学习表达“我想要”“我不喜欢”,是建立自我认知和独立思考的第一步。当他开始“反抗”时,说明他的大脑正在飞速发育,正在努力理解“规则”与“自我”的边界。
![]()
02. 把玩具、书本、零食“翻箱倒柜”
“你看你把家里弄得多乱!”
孩子似乎天生有“拆家”的天赋,玩具散一地,书本被撕烂,零食袋扔得到处都是。你可能会觉得他在“破坏秩序”,但换个角度看,这其实是他在“探索物体的奥秘”——他在尝试“这个东西是怎么做的?”“它能怎么玩?”“如果把它拆开会怎么样?”
这种“翻箱倒柜”是他感知世界、发展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的过程。当然,家长需要引导他“玩完归位”,但请先肯定他探索的热情。
![]()
03. 拒绝分享,甚至“护食”
“这是我的!谁也不能碰!”
当孩子拒绝分享自己的玩具或食物时,你可能会担心他“自私”。但这其实是“物权意识”萌芽的表现——他开始明白“这是我的东西”,并努力守护自己的“所有物”。
这不是“小气”,而是他在学习“我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的区别,是建立自我边界的重要一步。随着年龄增长和引导,他会逐渐学会分享,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
04. 反复问同一个问题,“十万个为什么”停不下来
“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小鸟会飞?”“为什么1+1等于2?”
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常常让家长感到“头大”,甚至会不耐烦地说“别问了,我也不知道!”但你知道吗?这其实是他“好奇心爆棚”、“主动学习”的表现。
他对世界充满了疑问,每一次提问都是在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是大脑在积极思考、探索因果关系的过程。耐心解答他的问题,甚至和他一起寻找答案,会让他的求知欲更加旺盛。
![]()
05. 坚持要自己做“危险”的事,比如自己用勺子吃饭、自己开关柜门
“别碰!会夹到手!”“放下那个!你弄不好!”
孩子总喜欢模仿大人,尝试自己做事情,哪怕做得很慢,甚至“帮倒忙”。你可能会觉得他“不听话”、“添乱”,但这其实是他在“渴望独立”、“发展精细动作”。
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开门……这些看似“麻烦”的小事,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进步。他在通过实践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如何完成任务”,每一次成功都会增强他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
![]()
徐老师寄语:
其实,孩子的“调皮捣蛋”,从来都不是“错误”,而是他们在成长路上留下的“成长印记”。
那些让你头疼的行为背后,是他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学习规则、发展能力的努力。
与其用“听话”、“懂事”去定义孩子,不如蹲下来,读懂他行为背后的“为什么”。
在孩子的“小捣蛋”里,藏着我们最珍贵的“大教育”——理解、尊重、引导,让他在自己的节奏里,慢慢长大。
因为,每一个“不省心”的瞬间,都是他在告诉你:“爸爸妈妈,我正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呢!”
关注@家庭心理师徐伟伟,育儿不焦虑,家庭更幸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