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限当年应届毕业生报考、投递。”
曾经,有多少人被这一条要求拦在心仪的岗位门外。不过近年来,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应届生身份逐渐松绑和淡化正成为趋势。
日前,北京市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的通知》中提到,北京市机关事业单位、地方国有企业招录(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岗位,应向毕业证书落款年度2年内(含毕业当年度)的高校毕业生开放,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作限制。
除了北京,今年以来,湖北、四川、新疆等多个省份人社部门发文,调整应届生身份的认定标准。总体来看,相关调整主要聚焦两方面,一是延长应届生“保质期”,明确该群体为近2至3年内毕业的高校生;二是有过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情况不再作为应届毕业生的否定项。
![]()
今年7月,湖北省发布的《“才聚荆楚·共建支点”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就业创业若干措施》提出,湖北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招录招聘岗位,应当向毕业当年度和离校2年内的高校毕业生放开,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签订就业协议或者劳动合同作限制。
![]()
今年1月,四川省人社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就业领域改革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取消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认定限制,并调整机关公招年龄上限。此外,还支持事业单位和企业适当放宽招聘年龄条件。
新疆也在3月发布《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关政策的通知》,毕业证书落款年度3年内(含毕业当年度)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报考我区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届毕业生岗位,不对其是否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缴纳社保、工商注册登记等作限制,鼓励毕业生尽早尽快就业。
上海也于去年10月发布通知,放宽了高校毕业生报考和应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相关岗位的条件要求,允许毕业证书落款年度2年内未落实编制内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参与招聘,不对其工作经历或社保缴纳情况设限。
目前,已有江西、福建、山东、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浙江等10余个省份和地区发文,调整应届生身份认定政策,明确在省内事业编等用人单位招聘中,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等作限制,仍可按照应届生身份报考。
1
“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
为何备受关注?
按国家相关规定,高校毕业生从毕业之日起两年内为择业期,择业期内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以享受应届毕业生同等待遇。
近年来国家单位的体制内工作越来越倾向于招聘应届生。数据显示,2026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计划招录3.81万人,较上年度减少0.16万人。招录年龄有所放宽,政策继续向基层一线和应届毕业生倾斜。中央机关直属的市(地)级及以下机构主要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设置约2.6万个计划。另有2.8万余个计划补充到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
专家表示,鼓励大学生到基层锻炼是公务员招录的趋势,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以2025年为例,总招录人数为3.97万人,其中应届生招录人数达2.67万人,占比约67%。
据财新报道,地方招考也有相同的趋势。广东、湖北等地2024年应届生招录比例超过40%,北京、浙江等超过50%。
2025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重点面向高校、中学等教育类事业单位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医疗卫生类事业单位,挖掘岗位资源,并向高校毕业生倾斜。稳定扩大国有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规模。
![]()
2024年7月,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延续实施国有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增人增资等政策,并将政策期限一次性延长2年,稳定就业预期。
此外,无论是央企、世界500强还是互联网大厂,基本上都设有只面向应届生的校园招聘,对于应届生求职来说,相比于难度更大的社招,参加校园招聘是进入一些知名企业的最优选择。
因此,应届生身份变得格外珍贵。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考公考编”工作上对应届生的政策倾斜是应届生身份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
2
取消应届生限制,身份松绑
然而,“应届生”身份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羁绊”。
由于“交了社保就不算应届生”等不成文规定,许多毕业生对于首次就业格外谨慎。近年,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缓就业、慢就业的现象逐渐出现,甚至还有人选择主动延毕。
智联招聘2024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应届生慢就业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9.1%;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2.8%的受访大学生觉得延毕是希望保留应届生身份。
![]()
初衷希望保护毕业生求职的应届生身份政策,从实际效果来看,可能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求职,这也是近年来部分省市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的原因所在。
因此,取消应届生身份的声音,近年来不断出现。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胡卫从保障平等就业的角度,呼吁取消应届生身份限制。他认为招聘时限制应聘者身份,既不利于离职再就业人员的重新就业,也阻碍了超过择业期的往届毕业生的求职。
他建议短期可适当延长高校毕业生择业期,而长期要逐步取消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打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对招聘对象所作的应届生身份限制,从根本上改革已经过时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升学、劳动及人事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建议淡化“应届生”身份的同时,也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取消公布各高校就业数据统计信息,把对毕业生“就业率”或“就业去向落实率”统计的追求,改为对学校学科设置合理性、教学质量以及综合就业服务工作有针对性的考核;让学校要把功夫下在改进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上。
又到一年秋招季,多个省份已经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试错机会,有助于让大学生不必再害怕失去应届生身份,不用在考公考编失败后死磕脱产二战、三战,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备考,也能在职场生涯起步阶段,放开手脚探索尝试,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职业甚至事业。未来,希望学子们能战术上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及早做好就业规划。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