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家成员学习草书时,注重“取法乎上”“由易到难”,朱元璋曾命李善长、宋濂、刘基等人遍寻法帖,选出最合适的一部进献宫廷,作为皇子皇孙们日常学习的“标准教程”,这部法帖便是元代边武的《草书千字文》,整个明清两代,它都被皇家秘藏,如今也是故宫的一级文物。
![]()
之所以选择此作,有三点原因:其一是保存完好,全卷完完整整,没有任何的残损,而且是墨迹,无碑拓的漫漶和模糊,细节清楚、笔路精准,处处细腻自然。
![]()
其二是此作完成于元末,离明朝建立没几年,符合当时草书的潮流,而且当时边武的名气极大,时人称其“笔接晋唐,法溯二王,虽子昂、子山不过之”,即使赵孟頫、康里巎巎也比不上边武。
其三是草法精妙、集古之大成,边武将二王、张旭、怀素、鲜于枢、赵孟頫、康里巎巎等人技法熔于一炉,堪为“大杂烩”,但又不泥古,所以适合学习。
![]()
此作进入皇家后被精心装裱,现为纸本册页,共计39折、78页,每页纵约36.5厘米、横约27.2厘米,总长度超过21米,单字大小约2至5厘米不等,全卷潇洒利落、纵逸开张,这才是大草书该有的风采,时人点评:“矫如惊龙,状若飞凤”。
![]()
边武笔法上最擅长“中锋裹毫”,笔画有韧性,力度丰沛还不僵硬。起笔藏锋顿笔后,笔锋裹着纸面行笔,末端轻提回锋,没有一丝“虚飘”,转折处如 “折钗股”。新手学他的笔法,能避开两个常见问题:一是避免线条“散”,二是解决“力弱”,这正是明代《书史会要》夸他“草法遒劲,得晋人笔意”的关键。
![]()
结字欹正相生,倾斜却能稳住重心,“宇”字宝盖头略左倾,下方右移补位,整体不歪。左窄右宽、紧凑舒展,像一串有松紧的珠子,既不挤成一团,也不散成一盘沙。这种结字逻辑,能帮学习者跳出“字字孤立”的死板,摸到草书“行气连贯”的门道。
![]()
墨色以淡润为主,稍浓却不糊笔,笔画衔接处偶有淡墨晕化,是自然运笔的痕迹,不是故意炫技。明代书法家文徵明也曾临摹此帖,称其“可学可法,无狂怪之病”,当代书法理论家邱振中提到边武的《千字文》“是理解元代草书‘尚意不尚狂’的最佳范本”。
![]()
对学习者来说,这帖是能练笔法、学结字、悟墨法的“进阶教材”,学完它,再去碰怀素、祝枝山的狂草,会少走“控不住节奏”的弯路。
![]()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1:1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