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2日,广东阳江海域,亚洲最大起重船“华天龙”的钢索缓缓收紧,一个重达4000吨的巨型沉箱破水而出。当这个耗费3亿元、历时20年打捞的“庞然大物”被安置在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时,现场有人欢呼,有人落泪。而真正的震撼,在沉箱开启后才刚刚开始——船舱内层层叠叠的瓷器、金器、铁器,仿佛一座突然苏醒的南宋海上商城,让所有见证者陷入失语。
![]()
开头不是一张计划表,是一场意外,1987年,中英联合打捞队在广东台山海域找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网里拎上来一条一米七二的鎏金腰带和一堆宋瓷,几百件起步,中方专家当场停工,判断不对劲,这不是那条船,也不是普通沉船,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下海勘察,说过一句话,这艘船能改写中国海上历史,国内水下考古技术空白,船只暂时留在海底,被取名“南海一号”。
![]()
接下来二十年,围着这艘船的拉扯没停过,海外寻宝人多次想下手,中国考古队以军事禁区挂牌守住水域,2002年,潜水员在四平方米试掘区清理出四千多件完整瓷器,国家层面开始下决心,社会上有声音问三亿资金是否该去建希望小学,团队把方案摊出来,整体打捞,前面没人试过,造一只重约五百三十吨的钢制沉箱,把船和周边淤泥一起包住再吊上岸。
![]()
打捞过程像在深海做细活,能见度几乎为零的三十米海底,潜水员要把三十六根钢梁,从沉箱底部的孔位穿过去,高压环境,每人一天有效作业四十分钟,累计下潜三千零十六次,换算成连续水下作业是一百三十七天,起吊那一刻,钢缆和船体之间二十厘米的间隙,误差一大,八百年前的木构会散开。
开舱时的画面很直观,刷子把淤泥一层层扫开,密密的南宋瓷器就露出来,景德镇青白,龙泉梅子青,德化白釉碗,有些碗底墨书“李长保”等商号标记,旁边还压着金叶、银铤、铜钱和铁锅,像一套外贸日用的组合,船上约一百三十吨铁器,能看出当时冶铁技术在禁令下仍有外流,鎏金腰带上的阿拉伯纹样,很说明船主与跨海贸易打交道的身份。
![]()
清理越往里推进,数字在积累,十八万件文物把南宋的海上贸易拼得越来越完整,船员吃食剩下的鸡骨羊骨,称量金银的铜砝码,一枚补渔网的骨针,日常细节一件件摆在眼前,这艘约三十米长的福船,采用水密隔舱技术,早出欧洲应用几百年,装载能力按商路上骆驼去比,大概八十头的队形,学者把它称作海上丝绸之路的移动档案库。
现在“南海一号”躺在阳江海陵岛的水晶宫里,持续释放历史线索,整体打捞技术输出到肯尼亚、沙特等地,成为中国水下考古的一张名片,当初对三亿投入存疑的公众,慢慢看到回报,这里带回的不只是一堆器物,还把一个民族面向大海的记忆接上来,考古学家崔勇说过一句话,我们打捞的不是宝藏,是一段被遗忘的勇气。
游客隔着玻璃看这艘船,常会想到俞伟超的遗憾,他没能亲眼看见出水,把方向点出来,海底和陆地之间,这艘船用十八万件文物的体量,把八百年的时间靠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