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11月9日,广西防城港的唐尚珺再次成为热议焦点。不是因为高考成绩,也不是因为复读新闻,他在抖音上发布视频宣布一个新的起点:周末开直播,分享大学生活,顺便带货。视频里他点名了自己的带货团队,来自同校的两位华南师范大学女生好友,一起组成创业小组,轮流值守,脚本、选品、剪辑、直播一条龙运作。粉丝数迅速攀升,接近94万。橱窗里商品整齐排列,抽纸、垃圾袋、保鲜袋等日用品应有尽有,一场以学业为底色的商业尝试就此开启。
网友的第一反应五花八门。有人说他把“高考资源”变现,质疑公共资源的浪费;也有人表示理解,觉得他终于做出选择,不再被高考循环困住,迈向新的生活阶段。围观者的情绪在短时间内被放大,讨论围绕的是公平、机会、个人选择与市场化之间的边界。
就故事本身而言,唐尚珺把从少年到中年的执念融进一个新的平台。36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在校生活”开始两个月多一点,随后他把注意力投向商业化运作。他在视频里说得很直白:“年龄限制了我能走的路,选择不多。”这句话像硬币的一面,另一面则是他握在手心的资源——十六年的高考标签、纪录片曝光、海量粉丝共同构成的资本。
![]()
我梳理可公开的信息,尽量呈现真实画面。唐尚珺硕果累累的历史并未抹去现实的棱角。2009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成绩仅372分,连本科线都没到。此后他走过十六年的复读路,成绩一路上升,从475分、505分到2016年接近625分,几乎逼近一本线。然而命运又给他出了一道难题。27岁那年,他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但父亲罹患肺癌晚期,他选择放弃入学。
纪录片《高十》在2017年播出,三年跟拍、三年劝他别再复读,却始终未能说服他放下对高考的执念。唐尚珺的公开叙述中,总会提到好友的劝解与自责的情绪:“我每年都让他失望,又走回了老路。”这段友情像一面镜子,照出他难以割舍的情结。
![]()
2023年,迎来第十五次高考,594分。他本想去华中师范大学,志愿填报出现失误,四个志愿全部退档。补录阶段,他又嫌专业不理想放弃,继续等待第十六次的机会。2024年广西新高考落地,他以601分进入华南师范大学光电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工程专业,但因志愿与专业匹配问题,转专业名额有限,未能如愿进入师范类。挫折如影随形:辅修和转专业都未完成,考研计划也被现实暂时按下。于是,商业的火种在这时被点燃。
他本人在公开场景中把逻辑说得很清楚:教育的路虽然重要,但现实不等人,年龄、机会与资源的综合作用让他走向了另一条路。这一选择,既是对自我的一次现实回应,也是对社会舆论的一次公开对话。
![]()
接触这件事的网友,立场各异。有的人认为,十六年高考的经历本就值得尊重,他用自己的故事为自己创造了新的价值,直播带货只是他探索人生可能性的一种方式。这部分人群强调,个人选择权应被尊重,社会不应对一个成年人的职业路径进行道德化评判。
另一部分声音则相对尖锐,认为他“占用了公共资源的时间与关注度”,甚至担心这种高强度曝光会对教育公平产生错误引导。毕竟,教育资源的公平性是现代社会持续讨论的核心议题,而他十六年的备考与纪录片曝光,形成了独特的社会资本。此处的关键问题是:权力与资源如何在个人命运的转折点发挥作用?高考十六年的路径,是否成为他商业化的跳板?
还有一种声音,期待他把这份经历转化为教育领域的正向力量。有人呼吁他进入教育行业,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更多后来者规避盲目循环。唐尚珺自己也在公开场合回应:未来仍想投身教育,但此刻首要任务是自我生存与稳固生活基础。这一点,反映出他在阶段性目标与长期理想之间的权衡。
![]()
(01)从超龄大学生到直播带货的新角色。社会对“超龄大学生”的标签一直存在争议。在新闻叙事中,这类人物往往被放在道德评判的风口。唐尚珺不过是把门槛外的故事带进了大众视野,用更直白的方式表达了“学位背后的生活成本”。他把流量、纪录片曝光、粉丝关注合并成商业资本,形成了独特的个人品牌。此举是否正当?这是社会对职业路径多元化的一次检验。
(02)教育公平与个人选择之间的张力。有人质疑高考资源的再利用价值,质疑“先天条件与后天机遇”的叠加效应是否拉大了社会分层。也有人指出,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轨迹,教育并非唯一出路,市场化的尝试能否提供新的学习与成长模型,值得讨论。
![]()
(03)对教育行业的期待与现实的碰撞。有人愿望他回到教育前线,用自身经历去启发更多学生。此愿望与他当前的商业路径之间,存在一种现实性的张力。两者之间的取舍,折射出当下社会对“教育价值再生产”的不同理解。
![]()
![]()
这件事并非单纯的对错问题。它揭示了一个时代的困惑:当个人命运被高考、纪录片、粉丝等多重资源叠加时,我们该如何定义“成功”?唐尚珺的选择也在说明:成年人的世界里,路永远不是单向的。你愿意把自己的经历包装成一种资本,去探索新的可能吗?他能否在直播间继续保持对教育的热情,同时实现个人生计的稳定?社会如何为像他这样的个体提供更公平的舞台?
无论你的立场如何,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教育公平、个人自由、市场逻辑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正在以更加真实的方式被呈现出来。未来路在何方,答案并非只有一个。
您怎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