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半年,德国经济情况可不容乐观,共有11900家企业宣布破产,涵盖制造业、零售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克虏伯钢铁厂熄火的画面,成为德国传统工业光环褪色的象征。
就业岗位流失、供应链断裂、投资信心滑坡,多重危机交织下,德国正陷入战后罕见的经济泥潭。
但令人费解的是,德国政府在这关键时刻,选择了在对华政策上频频出招。10月以来,默茨领导下的政府已连续三次在涉台、贸易、能源等问题上对中国提出强硬立场,甚至不惜挑动地缘政治敏感神经。
![]()
经济困境之下,德国的政治姿态却愈发高调,究竟是有备而来,还是焦虑下的赌注?
台湾问题上的危险试探
10月,德国外长在公开场合就台湾问题发表不当言论,声称“台湾问题必须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不能排除多种方式的可能性”,明显暗示对“台独”立场的模糊支持。这一表态迅速引发中方强烈反应,德外长原定的访华行程被迫中止,外交沟通一度陷入僵局。
随后中德外长虽进行了通话,但中方态度明确,敦促德方“悬崖勒马”,不仅重申一个中国原则不可动摇,还罕见地提及中国曾坚定支持德国统一,暗示中德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核心利益的基础上。中方的警告,直指德国在地缘政治上不应短视行事。
更嚣张的是,台湾地区前领导人蔡英文应邀赴德国,参加“柏林自由大会”,并在会上发表演讲。德联邦议长等高级政要的出席,使这场活动由“民间交流”演变为“官方背书”。在中方看来,这不只是外交越界,更是对“一个中国”承诺的背叛。
![]()
德国频频做出这些不当举动究竟是为了什么?
很显然,默茨政府面临国内政坛压力,对华强硬派不断施压,要求对中国采取更“价值导向”的政策。其次,德国经济疲软,执政联盟需要转移公众注意力,通过展现强硬姿态塑造“独立自主”的形象。
但这种策略的代价是沉重的,失去中国这一关键合作伙伴的信任,使本该缓和的经贸关系陷入冷却。
地缘政治从来不是零和游戏。德国选择在台湾问题上“试探红线”,或许只是短期政治操作,但长远看,它正在损害中德战略互信的根基。而一旦信任瓦解,重建将是漫长过程。
![]()
经济短视
回顾一下,之前默茨在竞选时期明确反对对华加征关税,但上任不到一年,态度急转直下。以“保护本国核心产业”为由,德国政府宣布将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光伏设备、部分高端机械产品进行关税审查。
德国央行行长也罕见发声,称“需评估对华依赖的潜在风险”,不排除出台反制措施。
与此同时,德国组建了一个“对华事务评估委员会”,每半年将对中德贸易进行全面审查,涉及能源、关键原材料、基础设施投资等领域。这一机制本质上是将政治“对抗”强行嵌入正常的经贸往来,使中德投资和合作充满不确定性。
![]()
这些动作的真实意图似乎并非“去风险”,而是试图将中国的市场依赖转化为施压工具,迫使中方在稀土出口、技术合作等方面作出让步。
但这样的策略忽略了一个基本现实,中国早已是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总额超过3000亿欧元,德国的汽车、化工、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不降反升。
德国伊弗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显示,目前德国出口中约12%流向中国,而在中国产业链中的德企数量高达5200家。如果对华经贸关系恶化,首先受冲击的正是这些企业。
更何况,中方已逐步完善内循环体系,并推进与东盟、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的贸易布局,面对“去合作”策略,中国的应对空间远比想象中更大。
![]()
公对公私对私,与政府的一意孤行形成对比,一些德国企业正在悄然转向。
在汽车和机械制造领域,多家德企正在寻求“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地化生产模式,绕开政治干扰,直接服务中国市场。部分企业甚至主动吸引中资入股,作为融资与技术转型的“稳定器”。
“去风险”本应是对单一依赖的合理规避,但如今被德国政府演绎为“去合作”,不仅削弱了德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将经贸关系政治化,误导公众对中德关系的理解。
这种短视行为,只会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让德国进一步边缘化。
![]()
自毁长城
德国经济的根基在于制造业,而制造业的命脉则系于能源成本。但过去几年,德国在能源战略上的激进调整,正在系统性地蚕食其工业优势。
在绿党和环保组织的推动下,德国关闭了全部17座核电站,并拆除了约六成燃煤电厂,包括墨尔堡等新建不久的设施也被爆破。他们本意是推动能源转型,但最终造成的结果却是基载电力大幅减少,国内电价飙升。2024年德国工业电价同比上涨超过35%,成为欧盟最高之一。
而在电力告急时,德国不得不重启污染更重的老旧火电厂,或从法国、挪威等国进口电力。能源自给率下降,成本高企,供应不稳,成为压垮制造业的一把利刃。
![]()
与默克尔时期坚持从俄罗斯进口廉价天然气的务实路线不同,默茨政府全面中断俄能源供应,转而以高价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不仅成本大增,还将能源安全绑在地缘政治风向上。一旦美欧关系生变,德国能源形势恐更加被动。
克虏伯钢铁厂的熄火似乎标志着整个德国重工业失去成本优势的缩影。化工巨头巴斯夫也宣布部分产能永久转出德国,转移至中国、东南亚等市场。
德国工业联合会警告称,如果能源政策不作调整,未来十年德国制造业将流失20%以上的高附加值产能。
德国已从能源自主滑向能源依赖。在全球能源博弈加剧的背景下,这种依赖不仅削弱经济韧性,也增加地缘风险。而将这种困局归因于中国,是对问题本质的回避。
德国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外部竞争,而在于自身政策的反复与失衡。
![]()
默茨政府在经济滑坡之际选择对华发难,本质上是一场战略误判。
在台湾问题上试探底线,在经贸上人为设限,在能源上自断根基,其“硬气”姿态缺乏相应的经济支撑,也缺乏现实基础。
中方立场始终明确。一个中国原则不可动摇,经贸合作必须建立在互信与平等基础上。中国欢迎务实合作,但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政治操弄与利益交换。
德国若继续将中国视作“风险源”,忽视自身结构性问题,只会加剧经济困境与外交孤立。不正视能源战略失误,不纠正对华政策偏差,德国将逐步失去其在全球制造业链条中的核心位置。
合作是解困的钥匙,不是负担。
德国若真想走出低谷,或许该放下政治算计,重拾与中国之间那份曾带来双赢的经贸理性。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