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的科技巨头,正在AI领域持续进行巨额的投资。在这场横跨太平洋的烧钱竞赛里,美国巨头赌的是全球垄断权,中国巨头拼的是自主生存权。
美国方面,2025年Q3的财报显示,OpenAI单季亏损超过120亿美元,相当于每天烧掉1.3亿美金,谷歌母公司Alphabet刚把全年的AI资本支出上调到930亿美元,三个月内第三次加码投入。亚马逊、谷歌、微软、Meta的全年AI投入,合计冲到了3640亿美元。但收入方面严重分化,OpenAI上半年只有43亿美元营收,连填亏损的零头都不够,谷歌Gemini生态的广告收入占比已提升至20%,成为搜索业务外的新增长极。
中国科技巨头也花费颇多。阿里宣布未来三年的AI投入将达3800亿元,字节跳动2025年单年的AI资本开支达120亿美元(约860亿元人民币),百度这些年来的AI投入累计已达1800亿元,腾讯2025年的资本开支中,AI相关占比已超30%。
![]()
![]()
再细致一些,中、美两国科技巨头的海量资金,投往何处?
AI领域的投入不是笼统的研发开支,中美科技巨头的投资选择,有着较大的差异。
算力基建,美国巨头上规模,中国巨头强调自研
谷歌今年的资金有70%投向了AI芯片(TPU/Ironwood)和云基础设施,TPU芯片生产线正加紧扩建。微软的资本支出里,一半用于采购GPU,Azure云算力池能支撑每分钟亿级模型调用。美国巨头想要用算力规模碾压对手,抢占全球服务定价权。
字节跳动今年有上百亿美元砸向了AI芯片自研,宁可推迟数据中心投产,也要等自研芯片量产。百度昆仑芯3代的研发投入累计超200亿,通过架构创新实现性能跨越式提升,单柜算力可达传统形态8台服务器水平,已搭载到百度智能云的10个超算中心。这背后是政策的明确导向,比如上海发布的《智能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算力浦江”智算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5年)》,强制要求新建智算中心的国产芯片占比不能低于50%。
模型研发,美国巨头忙于炫技,中国巨头优先落地
OpenAI的亏损,有大半是花在了GPT-5的多模态训练和复杂任务攻关中。谷歌为了让Gemini模型在学术榜单上拿到好名次,组建了上百人的攻坚团队,试错成本高达数十亿美元。在上述企业眼里,先比技术高度,再谈应用如何。
中国巨头的研发更偏向于尽快落地。百度文心一言的研发投入中,60%用于行业适配,比如给制造业客户做设备故障诊断模型的定制开发,单项目投入虽只有千万级,却能快速收回成本。阿里达摩院重点攻坚电商智能体,能自动选品、定价、投放广告的AI运营助手,已覆盖10万商家,带来直接的营收增长。腾讯AILab明确规定,研发项目必须绑定微信支付、游戏等现有业务。
生态绑定,美国巨头全球圈地,中国企业深耕场景
谷歌通过AIMax优化搜索广告ROAS,6.5亿月活用户中有70%已使用AI相关功能。微软靠ChatGPT绑定Office365,收取全球企业客户年费,BBVA银行单家付费超千万美元。美国巨头打算先占领用户心智,再深化变现。
中国巨头的绑定策略带着强烈的本土化印记。支付宝把AI风控模型嵌入小微企业贷款流程,虽然单个模型研发投入仅8亿,却让不良率下降了23%。微信AI助手深扎政务场景,帮广州政务大厅实现80%的业务自助办理,虽不直接赚钱,却拿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入场券。
![]()
AI回报如此单薄,巨头们为何还要“血拼”到底?
千亿投入换不来对等回报,是目前AI赛道的共性难题,高投入与低产出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不过,反正都是赚不到钱,中国巨头的“亏空”相对更可控一些。
美国的商业卡点在C端需求疲软,消费者不怎么愿意为原有业务的锦上添花买单,中国的卡点在B端内卷,巨头们自己把价格战打到了极端。
按照某制造企业负责人的说法,“三家企业来竞标,价格越压越低,最后选的是给员工做免费培训的那家”。中国市场不缺应用场景,缺的是良性的定价机制,在美国是“没人买”,在中国是“卖不上价”。
不过,中国巨头多了一层政策缓冲。阿里能拿到地方的一部分智算中心补贴,百度昆仑芯已进入了采购目录,获得了千万级的订单。
其实,巨头们的算盘都打得山响。微软的投入有一多半都用于Azure算力基建与OpenAI研发绑定,换来ChatGPT嵌入Office生态,2亿用户未来都是Azure潜在客户。谷歌的全栈布局,从TPU芯片到Gemini模型,再到云服务,每个环节都自己做,就为了未来能向对手强收“过路费”。
阿里巨资砸向云计算与AI基建,目的是就算短期不赚钱,也要保证淘宝的推荐引擎不被海外技术卡脖子。字节自研芯片看似不划算,却能避免像微软那样被英伟达GPU卡供应链。腾讯的布局看起来效果更好一些,千亿级的资本开支中,有30%用于“AI+游戏”,把智能NPC、动态剧情生成技术等都塞进了自家的王牌游戏,既没有触碰技术封锁红线,又能靠游戏营收反哺一下研发。
![]()
中美科技巨头的AI烧钱路径,看似差别极大,本质上都是对未来十年产业主导权的卡位与争夺。
美国巨头的优势,在于技术高度与全球生态,劣势是监管压力与成本失控。中国巨头的优势,在于场景纵深与政策支撑,劣势是核心技术瓶颈与盈利模式模糊。
无论是美国的垄断赌局,还是中国的自主突围,能笑到最后的,必将是那些既敢烧钱、还会算账,更吃透了政策的玩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