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伯今年58岁,最近总觉得自己胃里“不太对劲”。一会儿胀气,一会儿隐痛,还动不动泛酸。大伯一向谨慎,赶紧预约了胃镜。可结果出来,却没查出什么大问题。医生却没有就此放松,反而建议他再做一项“幽门螺杆菌检测”。
王大伯起初不解:胃镜都查了,还要多此一举吗?医生却认真地告诉他:“有一种胃病的风险,单靠胃镜看到的还不够,这项检测比胃镜更有针对性,尤其中老年人更要重视,否则容易错过关键的治疗窗口。”
![]()
为什么胃镜查不出来的危险,幽门螺杆菌却能检测到?有哪些人需要抓紧安排这项检查?这项检测究竟比胃镜好在哪?千万别等症状严重再后悔。很多人都以为胃镜是查胃病的“终极武器”,实际上,你忽视的这一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防患于未然”。
提到查胃病,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胃镜”。的确,胃镜能够直观观察胃、食道等消化道结构,对胃溃疡、胃炎、胃癌等疾病早期发现有重要价值。近年来权威共识指出:单靠胃镜,部分早期病变和“隐匿性危险”容易被漏掉,幽门螺杆菌就是典型的例子。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接近50%,部分城市甚至高达70%。世界卫生组织认定,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一级致癌物。更特殊的是,大约超过70%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并无明显症状。
这意味着,仅靠胃镜检查,很多人其实“无症状携带”,但长期慢性感染,胃部黏膜会逐步受损,最终可能导致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甚至胃癌。
还有哪些“胃镜查不到”的健康隐患?相关研究显示,约有15%的早期胃黏膜慢性炎症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下并无明显异常,却已处于危险状态。
“等到胃镜看得出来再治疗,往往错过了最佳干预期”,这正是中老年人胃癌高发的最大原因之一。因此,医生往往建议针对幽门螺杆菌做筛查,及早发现、及早根治,比单纯依赖胃镜更有效、更精准。
![]()
很多人以为“胃溃疡”才需要重视,实际上,早期无症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占到胃癌病例的65%以上。坚持定期检测并根除,能带来三个核心变化:
风险大幅降低
一项覆盖27,000余名中国中老年患者的研究发现,系统筛查联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人群,胃癌患病风险下降38.2%(P<0.01)。
慢性炎症逆转
有症状患者在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胃部黏膜慢性炎症的评分3个月可下降1.8分(满分6分),“老胃病”明显减轻,近六成患者报告腹胀、泛酸症状大为减轻。
![]()
反复发作概率降低
既往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患者,根除后2年复发率可减少约32.5%,且药物依赖显著下降。胃镜复查见改善率约增加21%。
数据表明,对于中老年人、胃病高发群,做好一次幽门螺杆菌筛查,尤其在没有明显胃镜异常时,或能让你少走“胃痛反复—慢性恶变”的弯路。“不要等到症状出现时再查幽门螺杆菌”,是越来越多消化科医生共同发出的提醒。
要想胃部安然无恙,建议胃不适(尤其是常年有消化道不适)的中老年人,每年至少做一次幽门螺杆菌检测。除此之外,想改善胃健康,还要抓住三个关键细节:
![]()
养成规律饮食习惯
少生冷、少辛辣、少暴饮暴食,定时定量。权威推荐三餐不宜过饱,每餐七八分即可,避免宵夜、减少刺激性饮品摄入。
正确选择检测方法
目前常用的幽门螺杆菌检查方式包括呼气试验(C13/14)、粪便抗原检测、血清抗体检测等。门诊常见的C13呼气试验,非侵入、精准率可达96%以上,全程10分钟,无需禁食,只需保持口腔卫生。
一旦阳性积极规范根除
专家建议,幽门螺杆菌一旦查出感染,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根除(多联药物联合治疗),规范周期一般为10-14天。严格按疗程用药,忌随意停药、漏药,否则易致药物耐药和反复感染。
![]()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成员之间易交叉传播幽门螺杆菌,建议家中如有一人感染,其他成员也应筛查。日常生活中,养成公筷公勺、分餐制习惯,定期清洁消毒餐具,能有效减少再次感染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