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中铁六局北京公司以雄商高铁雄安枢纽工程为实践平台,依托孙爱田创新工作室,将BIM技术深度融入复杂铁路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构建了全专业、全流程的智慧建造体系,为高铁工程的智能化升级树立了行业标杆。
![]()
雄安枢纽工程涉及路基、桥涵、轨道、房建等多个专业领域,其中雄安动车所扩建工程更是难上加难,多专业交叉协调的难度极大。技术团队以“BIM一张图”管理为核心,筑牢智能化技术基础,构建了整个动车所1:1的全专业三维模型。该模型整合了建筑、结构、接触网等10余个专业领域的数据信息,仅通过智能碰撞检测系统,就精准识别出300余项冲突隐患。针对动车所存车线排水槽与接触网的空间冲突问题,技术团队借助BIM模型模拟出最佳优化方案,将原设计的16个电缆井精简至8个,同时实现卸污单元的地埋式改造,既保证了动车所功能的完整性,又提升了其整洁美观度,有效避免了现场返工和资源浪费。
智能化施工工艺的创新应用成为该工程的一大亮点。依托BIM模型深化设计的数据成果,钢结构加工实现了“数字建模-自动化下料-机器人焊接”全流程的智能联动,生产效率提高了40%,技术准备周期缩短了30%;针对地沟高温难题,利用BIM技术优化顶吹风扇布局,增设智能感应通风装置,实现了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和通风系统的自动启停,为施工安全构筑了智能防线。
数字化协同平台推动管理实现智慧化升级。“BIM+GIS电子沙盘”将模型轻量化技术与移动端协同平台相结合,多专业模型数据实时同步,施工进度、质量验收等数据实时反馈并动态更新,推动建设管理向可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三维模拟交底取代了传统的纸质方案,施工人员通过沉浸式可视化场景能够快速掌握复杂工艺,操作误差风险大幅降低,构建了“智能方案优化-精准资源调配-动态进度管控”的一体化管理新模式。
截至目前,该项目通过智慧化技术的应用累计创造效益800万元,工程质量达到“零缺陷”,整体建设周期较传统模式缩短了20%,相关技术成果获得了多项行业认可。作为高铁工程数字化转型的标杆案例,其“BIM+智慧建造”解决方案已具备可复制推广的价值。
未来,北京公司将持续深化BIM、GIS、北斗定位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探索无人机实景建模、智能监控等创新场景,以数字化手段赋能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更多智能精品工程。(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宋帅通)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