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日报记者 秦华
“大家都检查仔细点啊,一定要保证列车安全通行……”十多年前的冬日凌晨,天刚蒙蒙亮,黄河铁路大桥上就已出现了一群忙碌的身影。时任郑州桥工段黄河桥梁车间主任的田自彦,带着团队在这里忙活了一个多小时,他们四处敲敲打打,查看螺栓是否有松动或锈蚀,巡视和检修桥梁。
从1990年成为“守桥人”,在长达30年的时光里,田自彦几乎每天都“奔波”在桥上。这座桥,每天约有300趟列车通行,田自彦和同事需要严格按照计划安排表、趁着火车“天窗期”抓紧时间上桥作业,这便意味着,他们的工作,往往开始于城市正酣的凌晨,结束在夜色沉沉的晚上。
他们养护的第二代黄河铁路大桥是一座双线桥,位于“京汉铁路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下游方向几百米处。相比较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这座单线桥,第二代黄河铁路大桥在运行速度、运输能力等方面已经有较大提升。它全长3000米,田自彦不知已经走了多少遍,对每一个部件都了如指掌。
“虽然铁路的大钢轨看起来很粗壮,但其实钢轨和桥上的连接零件尺寸都非常精细,都是毫米级的。像扣件这些部件,需要用专用工具测量扭力值,精度要求非常高。检查时,同事们会拿着测量工具和道尺进行细致测量,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标准。”田自彦说,工作中,他们“一米一弯腰一量”,3000米长的铁桥,一个往返6000米,弯腰测量6000次,走一趟下来非常考验体力。
常常,头顶是毒辣的烈日,脚下是湍急的河水,耳畔是呼啸的河风,每次干完活,田自彦和同事们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夏季在桥上作业轨温都能达到50℃到60℃,桥上没有遮阴的地方,得穿长袖,要不就容易晒伤。冬天,河风寒冷刺骨,冻得人直打哆嗦,但一开干,又是一番热火朝天的场景。”田自彦说。
特别是夏季黄河汛期到来时,田自彦和同事们严阵以待,为了防止洪水来临时水流对桥梁造成冲击和破坏,他们需要在桥墩上游一侧抛投石笼,以增强桥梁的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其中有不少施工都是高空作业。人手不够,大家就牺牲休息时间连续作业,常常是一二十天没法回家。
但工作再苦再累,田自彦仍甘之如饴,因为他深知黄河铁路大桥是京广线的咽喉,关系着郑州“中国铁路心脏”的地位,也发自内心地为自己是一名“守桥人”而备感骄傲与自豪。“我们的团队都对这座桥有很特殊的感情,许多老职工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养桥、护桥、守桥,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业。每当听到火车轰隆隆的声音,看到列车安全通行,人们能坐着火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物资能顺利运输到目的地,大家都非常有成就感。”回忆起这段晨星为伴、铁桥相依的激情燃烧的岁月,田自彦仍然心潮澎湃。
“郑州是火车唤醒的古都,火车对郑州的重要性、特殊性不言而喻,京广铁路修建对现代郑州的崛起意义重大,而黄河大桥作为京广线的重要枢纽,南来北往的运输量非常大,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很大的带动作用,提升了城市的活力和发展潜力。”田自彦说,一座桥,不仅是钢铁蜿蜒的轨道,更是一座城市灵魂的脊梁,他愿像桥一样,静卧于城市的血脉之中,用一生的时光去聆听城市的每一次心跳,见证城市的每一次飞越。
来源:郑州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