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红星新闻》等媒体今年11月11日的报道,就在当日16时许,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白湾乡的天空被一股巨大烟尘划破——被誉为“云中之桥”的红旗特大桥,在主跨合龙仅10个月后轰然垮塌。
![]()
从媒体发布的视频来看,这座特大桥的主桥体已坠入下方的大渡河东源,今日一桥飞架两岸,天堑变通途,两岸人们翘首以盼多年的通车梦想,也随着那一阵轰隆隆的巨响而轰然倒塌。
![]()
阿坝红旗特大桥是串联马尔康、金川、壤塘三地交通的关键桥梁,曾因758米的全长、220米的主跨、172米的主墩高度,被视作区域交通格局重塑的标志性工程,在通车投用的前夕,却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让人不胜唏嘘。
![]()
而官方通报已将垮塌原因指向“山体滑坡导致边坡裂缝”,但一个无法回避的追问在却每个人心中萌发:为何这座今年1月才完成主跨合龙的新建大桥,设计与施工阶段没能预判并规避山体滑坡风险?为什么不去加固两岸的山体?是否当初就没有考察这里的地质情况?这场“短命”垮塌的背后,是否隐藏着责任漏洞?
![]()
垮塌前的“预警信号”:一场及时却暴露隐患的交通管制
好在红旗特大桥的垮塌并非毫无征兆。11月10日,当地巡查人员在国道317线K381+030M路段(红旗特大桥右岸桥头)发现路面与边坡出现裂缝,阿坝州交通运输局与公安局随即发布临时交通管制通告,禁止所有车辆通行,并规划了“壤塘县⇄阿坝县⇄红原县⇄成都市”的绕行路线。从设置远端分流点(金川县观音桥、壤塘县黑桥等)到部署管制点警示标志,一系列应急措施确实避免了人员伤亡——11日垮塌时,桥面无任何车辆行人滞留。
![]()
但这份“零伤亡”的庆幸,更反衬出大桥安全防护体系的脆弱。根据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官网披露,红旗特大桥地处双江口水电站库区,属于典型的山区桥梁,其建设本身就需应对复杂的地质条件。
![]()
公开资料显示,大桥主桥采用“三跨一联预应力砼连续刚构设计”,这种结构虽适用于大跨度桥梁,但对基础稳定性的要求极高,尤其是在可能发生山体滑坡的区域,需配套更严密的边坡防护与监测系统。
![]()
然而从实际情况看,11月10日发现的“边坡裂缝”并非突发地质变化。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2024年发布的《阿坝州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报告》曾明确指出,马尔康市白湾乡所在的大渡河流域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该区域因板块活动频繁、岩体破碎,加上水电站库区蓄水后可能引发的地下水位变化,易诱发滑坡、崩塌等灾害。
作为建在“高风险区”的特大桥,建设前是否对两岸的山体地质情况进行详细考察,设计和建造期间为何没有采取加固措施,为何直到边坡出现明显裂缝才发现问题启动管制?前期的地质监测是否存在盲区?
核心追问:设计与施工为何“遗漏”山体滑坡风险?
将垮塌直接原因归于“山体滑坡”虽然无可厚非,但从工程建设的逻辑看,山区大型桥梁的设计施工必须将地质灾害风险纳入核心考量,而非被动应对。结合公开信息与地质灾害防治常识,至少三个环节的责任值得深挖。
一,地质勘察:是否低估了库区地质的复杂性?
红旗特大桥的定位是“双江口水电站库区复建公路工程”,这意味着其建设与水电站蓄水存在直接关联。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地质灾害科普内容,库区蓄水会导致周边地下水位上升,雨水或库水会顺着岩土体孔隙渗透,使土体自重增加、强度降低,如同“泡软的蛋糕”失去稳定性,进而诱发深层滑坡。这种因水位变化引发的地质风险,本应在桥梁设计前的勘察阶段重点评估。
![]()
但从现有信息看,负责勘察设计的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是否充分模拟了库区蓄水后的地质变化?比如,桥梁右岸边坡的岩土体类型、孔隙率、抗剪强度等关键参数,是否考虑了长期水浸后的变化趋势?福建省地震局在《地震次生灾害防范手册》中特别强调,“震区或库区工程建设应避开滑坡活动范围,无法避开时需针对性加固”。若红旗特大桥的勘察报告未能准确预判库区水位对边坡的影响,或低估了岩体破碎程度,那么应该说是在设计阶段就已埋下隐患。
二,工程设计:防护措施是否匹配“高风险”等级?
针对山区桥梁的边坡防护,行业内有成熟的技术方案:修建截水沟、排水渠减少雨水入渗,用抗滑桩、锚索固定坡体,或通过削坡减载降低滑坡推力——这些措施在《如何预防和应对山体滑坡灾害》《滑坡地质灾害科普材料》等官方指南中均有明确提及。但红旗特大桥的边坡防护是否落实了这些要求?
从垮塌现场视频看,靠近山体一侧的桥墩与桥面率先断裂,这表明边坡滑动产生的推力直接作用于桥梁基础。若设计阶段为边坡配备了足够数量的抗滑桩,或在桥头设置了截水系统,或许能延缓甚至阻止滑坡发生。
![]()
更关键的是,大桥主墩高度达172米,属于“高墩桥梁”,其基础对边坡稳定性的依赖度更高。根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高墩桥梁的基础设计需考虑“偶然荷载”(如滑坡推力),但红旗特大桥的基础是否具备抵御此类荷载的能力?目前尚无公开信息显示其配备了针对性的抗滑设施,这显然与“特大桥”的安全标准不匹配。
![]()
三,施工监理:是否考虑到工程安全性?
红旗特大桥于2025年1月完成主跨合龙,11月即发生垮塌,建设周期紧凑。公开报道显示,该桥作为“区域交通重塑工程”,曾被纳入地方重点项目推进。在重点项目“赶进度”的背景下,施工监理是否严格执行了质量标准?
![]()
比如,边坡防护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否达标?抗滑桩的深度、锚索的拉力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在科普材料中强调,“边坡加固工程需严格监理,避免偷工减料导致防护失效”。若施工过程中存在防护工程缩水、监理不到位的情况,即使设计方案合理,也无法抵御地质风险。
此外,桥梁合龙后的验收环节,是否对边坡稳定性进行了专项检测?这些疑问若得不到解答,“施工责任”便无法排除。
责任追究:不能止于“成立专项工作组”
事件发生后,阿坝州已成立“专项处置工作组”,专家也已抵达现场核查,但公众更关心的是责任追究能否落到实处,而非流于形式。根据相关法律条例,因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责任导致工程质量事故的,需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相关责任人也或许要被追究责任。
![]()
具体到红旗特大桥事件,至少需明确三个层面的责任:一是勘察设计单位的“技术责任”,若因勘察数据不准确、设计方案不合理导致风险,需承担设计失误责任;二是施工单位的“质量责任”,若防护工程未按设计施工或存在质量问题,需追究施工责任;三是监理单位的“监督责任”,若未及时发现并制止施工中的违规行为,需承担失职责任。
此外,项目主管部门(如阿坝州交通运输局)的监管责任也不能缺位——作为项目管理者,是否定期检查地质监测情况?是否督促建设单位落实防护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红旗特大桥并非个例。近年来,山区大型工程因地质风险预判不足导致的事故时有发生,核心原因在于“重建设、轻防护”的思维惯性。此次事件若能推动建立“山区工程地质风险终身追责制”,明确勘察、设计、施工、监管等环节的责任主体,才能真正警示后续工程。
反思:如何避免“短命工程”再上演?
红旗特大桥的垮塌,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破坏了区域交通格局,其教训远超事件本身。要避免类似悲剧,需从制度与技术层面构建“全周期防护体系”。
![]()
从技术上,山区工程需强化“动态监测”——利用卫星遥感(InSAR技术)、无人机巡查、地面传感器等手段,实时监测边坡位移、地下水位等变化,而非依赖人工定期巡查。中国气象局强调,“雨后天晴仍需警惕滑坡滞后性”,这意味着监测不能止于施工期,运营阶段也需持续跟踪。
从制度上,需完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要求高风险区工程的设计方案必须经过第三方地质专家评审,确保防护措施科学合理;同时,将地质灾害防护效果纳入工程验收的“硬指标”,未达标者不得通车运营。
此外,应建立“工程质量追溯平台”,将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责任信息录入系统,一旦发生事故可快速溯源追责。
一座合龙仅10个月,还没通车投用的特大桥轰然垮塌,“山体滑坡”不能成为唯一的解释。在这场事故的背后,是地质勘察的精准度、工程设计的安全性、施工监理的严格性,以及监管部门的责任心共同作用的结果。
![]()
目前,专项工作组仍在核查原因,但公众期待的不仅是一份“技术报告”,更是一份清晰的“责任清单”——唯有让失职者付出代价,让工程建设回归“安全第一”的本质,才能避免更多“云中之桥”沦为“短命之桥”,才能真正守护好山区群众的出行安全与生命财产安全。
消息来源:《红星新闻》11月11日报道《四川阿坝红旗特大桥垮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