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FBI局长帕特尔被爆出上周秘密访华,消息源头是路透社,说得有板有眼,连讨论的议题都点得很清楚——芬太尼和执法合作。
其实这两年芬太尼问题在美国闹得够呛,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拿出来说事儿。
![]()
路透社的报道与中方回应发生在同一日。根据其 11 月 10 日发布的消息,帕特尔的访华行程极为紧凑:11 月 7 日飞抵北京,11 月 8 日与中方官员举行会谈,全程未对外公开,访问协调工作由 FBI 驻北京联络处直接负责,未通过美国驻华大使馆衔接。这一安排与 CBS 电视台 10 月底的提前爆料形成呼应 —— 当时该媒体已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帕特尔将在 11 月访华,作为美方打击芬太尼贩运行动的重要环节。
关于讨论议题,美方官员明确提及两点核心内容。在芬太尼管控方面,美方希望中方进一步强化芬太尼前体化学品出口监管,尤其针对 “可转化为制毒原料的非列管化学品” 建立更严格的核查机制;在跨国执法领域,美方提出需加强知识产权侵权、网络犯罪及洗钱案件的情报交换,甚至希望中方提供特定犯罪团伙的活动轨迹信息。报道特别提到,帕特尔在会谈中展示了美方所谓 “芬太尼走私证据”,试图佐证其管控诉求的紧迫性。
![]()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爆料与中方回应几乎同步发生。11 月 10 日 15 时 55 分许,环球网率先披露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的表态,明确回应 “不掌握相关情况”,这一回应比路透社完整报道的发布时间仅晚约 1 小时。这种时间上的高度重合,被部分分析人士解读为 “中方对美方‘媒体先行’策略的即时回应”,既未确认行程也未直接否认,保持了外交回应的审慎性。
![]()
数据变化与管控合作的现实基础
美方急于推动芬太尼管控合作,与美国国内毒品问题的最新态势密切相关。根据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 2025 年 5 月 19 日发布的临时数据,2024 年美国药物过量致死人数较 2023 年下降 26.9%,其中芬太尼过量致死人数从 76282 人降至 48422 人,降幅达 36.5%。尽管数据呈现向好趋势,但芬太尼仍占美国药物过量致死原因的 60.2%,且路易斯安那、密歇根等 7 州及华盛顿特区的降幅均超 35%,与南达科他、内华达州的小幅上升形成对比,显示问题仍存在区域不均衡性。
中美在该领域的合作早有基础。中国 2019 年已将芬太尼类物质全部列入管制目录,2023 年数据显示,当年中国芬太尼类药品出口量仅 9.766 公斤,且全部流向亚洲、拉美及欧洲国家,未向北美地区出口任何相关制品。更关键的是,中国已完成联合国 2024 年前纳入管制的全部 5 种芬太尼前体物质列管,并通过国际麻醉品管制局 PEN 系统(列管化学品出口前通知书)和 PENLIGHT 系统(非列管化学品出口前通知书)开展国际核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
![]()
2025 年以来,双方合作机制进一步推进。8 月 2 日,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透露,中美自旧金山元首会晤后重启禁毒合作,禁毒合作工作组于 1 月正式启动,8 月初已举行高官会议,就物质列管、案件合作等领域明确了合作方向。美国白宫 8 月 1 日也发布声明承认,两国在逮捕行动协调、合成毒品管制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且已看到中国加强合作的积极迹象。
![]()
此次帕特尔访华的诉求,实则是美方对现有合作的 “升级要求”。美方此前多次提出,中方需对 “非列管前体化学品” 实施更严格管控,甚至要求建立 “实时信息共享机制”,但中方坚持需 “基于科学依据和国际规则” 推进。恰在 11 月 10 日,中国商务部、公安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公告,将美、加、墨三国增列入《特定国家 (地区) 目录》,同时新增 13 种易制毒化学品管制清单,要求相关企业出口需提交许可申请。这一政策调整虽在访华消息曝光当日发布,但从流程上看显然是长期评估的结果,却被部分美方舆论曲解为 “访华成果”。
![]()
历史基础与当前的信任困境
跨国执法合作的讨论,延续了中美司法互动的复杂脉络。双方曾有过成功合作案例:2016 年联合破获跨国电信诈骗案,抓获嫌疑人近百人;2018 年中方协助美方引渡多名经济犯罪嫌疑人,彰显了司法合作的可能性。2025 年 8 月的中美禁毒高官会议更明确提出,双方将在 “相互尊重、管控分歧、互利合作” 基础上,加强执法行动协调与非法融资瓦解等工作,当时中方代表团还与美国白宫禁毒政策办公室、缉毒署等 8 个部门开展双边交流,覆盖从政策制定到一线办案的全链条。
![]()
但当前合作仍面临显著障碍。美方的 “双重标准” 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要求中方协助调查半导体、新能源领域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声称此类行为导致美企年损失超 500 亿美元;另一方面却频繁以 “知识产权侵权” 为由滥用执法权力,2025 年 3 月美国司法部起诉的 5 家中国化工企业中,就有 2 家被无端指控 “侵犯美国企业专利”。这种 “诉求与制裁并行” 的做法,严重侵蚀了合作互信。
![]()
中方的顾虑还集中在情报共享的安全性与对等性上。近年来,美方多次以 “网络攻击” 为由抹黑中国企业,却始终未提供确凿证据,让中方担忧共享的犯罪情报可能被用于 “对华遏制” 而非执法目的。更关键的是,合作对等性难以保障 —— 中方曾多次提出协助调查涉及中国公民的跨境诈骗案件、引渡在美潜逃经济犯罪嫌疑人,但美方常以 “证据不足”“司法程序不符” 等理由拒绝,形成 “只索取不付出” 的失衡状态。
美国国内的政策矛盾也加剧了合作难度。特朗普政府一方面通过帕特尔访华寻求执法合作,另一方面却未完全兑现此前的关税承诺。尽管美方已宣布取消针对中国商品的 10% 芬太尼关税,并将 24% 对等关税暂停期限延长一年,但剩余关税仍未取消,这种 “合作与施压并存” 的姿态,让中方难以形成稳定的合作预期。
![]()
惯例遵循与诚意观察
“不掌握相关情况” 的回应,看似简单却蕴含多重考量。从外交惯例来看,对于未公开的双边互动,尤其是尚未达成明确成果的沟通,“不确认、不否认” 是常见回应方式。此次帕特尔访华若属实,其 “低规格、高保密” 的安排本身就决定了双方不太可能即时公开信息,中方的回应既符合惯例,也避免了陷入 “美方设定的议题框架”。
从合作现实来看,中方的审慎态度与美方的 “诚意赤字” 直接相关。尽管中美禁毒合作工作组已启动近一年,且 8 月高官会议达成多项共识,但美方在关税取消、对等协作等实质问题上的拖延,让中方不得不保持观察。11 月 10 日中方同步出台对美加墨的化学品出口管制措施,虽客观上回应了美方部分诉求,但本质上是中国基于自身禁毒责任的主动作为,而非对美方施压的妥协 —— 正如中方多次强调的,国际贸易中防止普通化学品流入制毒渠道的主要责任在进口方。
![]()
结语
从舆论引导角度看,中方的回应也避免了被美方 “绑定叙事”。路透社的报道明显侧重美方诉求,对中方已实施的严格管控措施、合作成果及现实顾虑提及甚少,若中方此时详细回应,反而可能陷入 “被动解释” 的境地。而 “不掌握情况” 的表态,既终止了单方面叙事的扩散,也为后续可能的正式沟通预留了空间。
截至 2025 年 11 月 11 日,中美双方均未就帕特尔访华事宜发布官方确认声明。但无论行程是否属实,这一事件都折射出中美执法合作的核心矛盾:美方试图以 “问题导向” 推动 “选择性合作”,却不愿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构建互信;中方则坚持 “系统性合作”,要求摒弃双重标准与施压思维。芬太尼管控与跨国执法本是双方的共同利益点,但若缺乏真诚对话的基础,即便高层频繁互动,也难以转化为实质性成果。
参考信源: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