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新闻网)
转自:河北新闻网
中新网河北新闻11月10日电 (俱凝搏 韩冰)在石家庄市鹿泉区黄壁庄镇黄壁庄村,这样一位秉持工匠精神的传统手工扎刻技艺传承人——崔黎光。依托“六柱锁扣”“十字卡榫”等榫卯技艺,只需将榫头与卯眼咬合,崔黎光就能用柔韧的竹条组装成各类模型和器具。
![]()
崔黎光制作的扎刻作品。 韩冰 摄
在崔黎光的工作间,架子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扎刻作品,既有仿古建筑模型,也有花灯、鸟笼、蝈蝈笼等。一根根寻常的竹条,经过崔黎光的巧手点化,成为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今年10月中旬,鹿泉传统手工扎刻技艺入选鹿泉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项传统技艺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历时四代传承。作为第四代传承人,崔黎光自幼便与扎刻结缘,经过二十多年的学习与钻研,现在已经能制作出结构规整、工艺繁复的扎刻作品。
![]()
崔黎光正在制作微缩模型。 韩冰 摄
扎刻技艺被誉为“东方构成学的典范”,扎主要是指用“六柱锁扣”完成的各种结构,刻泛指秸秆、竹条编结的开榫和挖槽。传统手工扎刻作品的制作需要手工锯、竹剪刀、钳子、小锤、锉刀等工具,原材料则以竹条、高粱秸秆为主。通过选、剪、削、雕、刻、咬合等数十道精密工序,凭借榫卯结构实现构件稳固咬合。其工艺核心要求严苛,切割精度需控制在0.1毫米以内,每一件作品都要重复成百上千次工序。
![]()
崔黎光制作的扎刻作品。 韩冰 摄
在扎刻作品创作中,难免遇到创作瓶颈。崔黎光在一次登山过程中,发现抱犊寨南天门牌楼就是一个不错的扎刻创作题材,于是他拍下牌楼细节,回到家中便着手制作。由于牌楼微缩模型是他首次尝试,一连做了三版他都感觉主体框架不协调,没有达到心理预期。他反复摸索尝试,无数次调试牌楼飞檐斗拱、重檐歇山顶的比例,用激光微雕丰富牌楼立面细节。最终历时9个月,这座抱犊寨南天门牌楼仿古建筑微缩模型制作完成。该模型长1.95米、宽70.5厘米、高82.5厘米,采用900多根竹条,2800多个榫卯咬合而成。
![]()
崔黎光制作的扎刻作品。 韩冰 摄
鹿泉传统手工扎刻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崔黎光说:“抱犊寨南天门牌楼是鹿泉传统手工扎刻技艺的一次创新实践。它作为鹿泉本地知名旅游景点,承载着独特魅力。我希望以传统手工扎刻技艺复刻这一座仿古建筑,不仅展现扎刻之美,更让人们透过它,深入领略鹿泉传统手工扎刻技艺的深厚底蕴与精湛工艺。同时,也希望这一复刻之作,能成为传承与弘扬家乡技艺的桥梁,吸引更多人关注鹿泉非遗,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崔黎光在做好非遗技艺传承的同时,还借助网络直播开拓事业,不仅拓宽了收入渠道,也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