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七年六月的一个雨天,兰州军区机关大院略显沉闷,文件兵匆匆送来任免电报。“老冼,你先回家休息吧。”值班参谋语气低缓。六十六岁的冼恒汉默默点头,没有多问。他的政委职位自一九五五年设立起从未旁落,此刻却戛然而止。
![]()
消息向外界扩散时,很多干部先是惊讶,随后想起近几年军区内部的争议。冼恒汉治军严谨,却也坚持某些过激做法。特别是一九七五年前后,他按照上级“左”的指令,批某些被诬陷的老同志,措辞激烈,致使数十名技术骨干被停职。事后平反,他承担了主要责任。中央在整顿错案时提出“看成绩,也看错误”,于是决定免去职务,暂以师级待遇安排。
追溯冼恒汉的来路,道阻且长。一九一一年九月,他出生在广西田阳,父亲早逝,祖孙三口靠薄田糊口。母亲省下口粮送他进县立师范,教室里的新思潮让少年热血沸腾。十八岁那年,他投身百色起义,跟随张云逸、邓小平闯入红七军,从宣传员做起,白天写标语,夜里背枪站岗。
![]()
黔桂边区转战时,粮秣匮乏,他既当政工又抬担架。三五年七月,龙山突围,他胸口中弹,因无麻药只能硬挺。手术刀划下的瞬间,他握紧被褥,额上汗珠滚落却没吭声。三个月后复出,任红二军团四师政委,继续担任前卫。“战线若弯,脚步不能慢”,这是他常挂嘴边的话。
长征抵达陕北后,冼恒汉进入红军大学深造。一九三七年八路军成军,他调一二〇师,主管干部教育。抗日烽火里,他在晋西北建补充团、办夜校,培养出大批连排骨干。解放战争爆发后转入西北野战军,随贺龙挥师关中、入川西,七军鏖战成都平原时,他组织三昼夜政治动员,川军大部起义。
一九五五年实行军衔制,他被授予中将,出任新组建的兰州军区政委。戈壁、雪山、草原,他走遍基层。为了疏通黄河上游,他拍板支援青海农田水利团;为了边疆牧场,他给新疆伊吾送去第一批良种羊。几年下来,兵员素质上去了,地方经济也脱困。然而遗憾的是,他对局势变化的敏感度并不总那么高。某次会议上,他将“阶级斗争天天讲”挂在墙上,被年轻参谋私下议论“过头了”。
![]()
进入七十年代后期,全国拨乱反正。军委调查组进驻兰州,逐案核查。冼恒汉态度坦诚,承认“立场坚定,但方法简单”。组织做出处理,鉴于贡献巨大,保留中将军衔,但生活待遇比照师级。自此五年无专职。有人劝他去北京住院,他摇头:“西北这么大,总得有人记得过去的苦。”
离岗的日子里,他把旧日笔记翻出,用六年时间写下十余万字回忆录。行文间不乏自责:“十年未出门,心中有愧。”这句话后来在干部圈流传,引人唏嘘。八五年,中央再议老干部待遇,冼恒汉恢复军级,仍然低调,鲜少露面,只偶尔到军区干休所与老兵聊天。
![]()
一九九一年八月,他病逝于兰州总医院,终年八十岁。告别仪式简单,军号低回,老部下拎着黄河水浇在他的墓前。冼恒汉留下的,不止是被削减又重新认定的级别,更是那段跌宕岁月里的复杂剪影:功劳显赫,错误同在;忠诚坚定,局限难免。历史最终给出的评语既没有拔高,也未苛责,只让后来人明白——在巨大的时代潮汐里,个人荣辱往往取决于对航向的判断,而非意志的强弱。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