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组织的两次斩首,沙拉为什么都能躲过?国际社会的大多声音都是放沙拉一马,中国为何意见不一致?
最近国际舞台上真是好戏连台,围绕着叙利亚临时政府总统沙拉,给咱们上演了一出精彩大戏。这出戏的开场,是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把沙拉从针对那些恐怖组织,比如“伊斯兰国”和“基地”的制裁名单上移除了,说得通俗点,就是给他摘掉了“恐怖分子”的背景。
![]()
这就很有意思了。要知道,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和俄罗斯以往经常是站在同一战线的,但这次却出现了罕见的分歧,俄罗斯投了赞成票,而中国选择了弃权。那么为什么中国要投这罕见一票?联合国又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给沙拉“摘帽”?
说来也巧,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沙拉团队自曝,接连遭遇了两次来自“伊斯兰国”的暗杀企图,而且每次都“恰好”有惊无险地躲了过去。要说沙拉这个人,背景确实复杂,他早年跟“基地”组织关系密切,直到2016年才宣布划清界限。他领导的武装以前也被美国列为恐怖组织,现在“伊斯兰国”要对他下手,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极端组织系统里面的一场恩怨清算。
不过,这个时机确实耐人寻味,沙拉团队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本来就在努力塑造“温和派领导人”形象的他,现在更是顺水推舟,把自己包装成了“反恐受害者”。紧接着,他就高调访问美国,不仅走进了白宫会见特朗普,还和美国主导的反恐联盟签署了政治层面的反恐协议。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目的再明确不过,就是要借这个机会,彻底洗白过去,巩固自己在国际上的合法地位。
![]()
那么,美国为什么愿意配合他演这出戏呢?说到底还是出于美国的中东战略考量,如果特朗普和沙拉聊的很好,那可以通过和沙拉政权签署协议,美国就能在棘手的叙利亚问题上找到新的着力点,进而扩大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这个动向不仅标志着美国对叙利亚政策的重大调整,更反映出中东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回过头来看联合国的那场投票,中国投下的弃权票在这个时候就显得特别有分量。这既不是简单的赞成,也不是直接的反对,而是一种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务实的外交姿态。中国通过这一票明确告诉各方,叙利亚可以缓解制裁,沙拉也可以得到国际认可,但前提是必须拿出切实有分量的反恐行动,特别是要严厉打击那些确实威胁地区安全的恐怖组织,比如“东伊运”。如果只是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那中国是绝不会轻易认可的。
![]()
至于作为叙利亚前总统阿萨德传统盟友的俄罗斯,这次之所以投下赞成票,背后肯定和在叙俄军基地的存续有关系。说到底,联合国的一纸决议、一次投票,背后都是大国博弈和地区平衡的艺术。中国这次投下弃权票,既守住了反恐的原则底线,也为后续的外交互动留出了空间。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中国正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国际社会发出清晰而负责任的声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