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98%的蒙古人,定居在靠近俄罗斯,而不是中国的地方?
先不谈政治,自然条件摆在眼前,蒙古国南边一片大戈壁,风沙直冲脸,干旱抬头就能看见,水不肯停留,南戈壁省摊开地图16.5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就7万出头,一平方公里不到半个人,夏天能顶到四十度,冬天压到零下四十度,白灾黑灾换着来,地下水难打,地表水更稀,草长不起来,牛羊找不到口粮,种田更搭不起来架势,游牧讲究水草丰,牲畜得饮得食,人也要落得住。
往北走气味不一样,鄂尔浑河色楞格河在那边铺开,水源多,森林草原交错着来,冬天也冷,可有积雪护场,有地下水兜底,草场还能顶住,河网一条接一条,牧业顺手,城市化也好搭台,这些年头往回看,元朝起步那会儿,政治经济文化都压在北边,南边更像一道防线,一层生态屏障,不像个生活基地。
老习惯拽着脚步走,成吉思汗立国,哈拉和林落在鄂尔浑河谷地,权力中心就卡住北部,后来元朝清朝轮着走,外蒙古的手把手的权力都没离开北面,清朝把外蒙古收编,设库伦办事大臣,地儿就在今天的乌兰巴托,等到1911年外蒙古闹独立,打出大蒙古国,首都还是在库伦,宗教的庙宇拉玛教的香火在这片,买卖集散也在这片,政策往哪里靠,人就往哪里定,定居的模式自然往北攒。
地缘的棋盘摆上来,北边靠的是苏联那一套,1921年有了蒙古人民共和国,背后是苏联的手,乌兰巴托像个前哨站杵在东亚边上,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苏联援建一批工业城,达尔罕在名单里,埃尔登特在名单里,铁路电网军工厂基地一串连着俄向那边走,1969年珍宝岛擦出火花后,苏联在蒙古北部扔下十万驻军,把乌兰巴托当第二条远东战线看待,这些军事化的基建拉来配套城市和服务,带着人往这条带上聚,南部贴着中国边境,在冷战的标签下成了敏感地带,怕被渗透的心思在那摆着,不给发展不投钱的取向就这么定了。
北边有纵深和设施,南边挂着警戒线,人往哪头靠,脚步自己会选。
后来中国的影响力跟上速度,中国做成第一大贸易伙伴,南部的牌面其实是资源,煤铜稀土堆在那,塔本陶勒盖煤矿名字响,奥尤陶勒盖铜金矿体量大,南向通道被公路铁路一点点打通,矿能往外运,货能往南走,资源开发不等于人能落脚,矿上来的是流动工人,干完一茬又走一茬,铁路修得长,车一闪而过不一定停,南部缺水,风大,草短,常住不舒坦,北部的城市链条产业配套学校医院都成形,搬家的成本太高,蒙古人的生活逻辑还在牧场上打转,哪里放牧省心,哪里活得稳当,脚就迈向哪里去。
对中国的态度还搀着历史的味道,第三邻国政策挂在口头,为的是在中俄之间找平衡,中国是最大客户,修路修线买矿买煤的力度在那摆着,心里也留点距离,清朝时期有藩属的旧账,文化上又想把和内蒙古的界线拉开,经济同化文化渗透这些词常被提起,俄罗斯那边被当成老伙伴,在独立路上给过扶持的印象留在记忆里,俄国现在节奏慢了一些,几十年积下来的信任还起作用,北边是熟人,南边是大客户,这种说法在不少场合能听到,住在北面,矿往南卖,外交左右拉平,路子就成了这样。
乌兰巴托的地位更像把北京上海广州叠在一起的一座城,政治在这,经济在这,宗教在这,历史的符号也在这,全国里一多半的人围着它打转,别处要起势很难,形成一个首都虹吸的回路,牧民地少了就往首都走,工厂岗位集中在首都周边,教育医疗行政的资源都靠着它,北部铁路把线头扎在这,交通枢纽的牌子也挂稳,乌兰巴托不往南挪,人口也不往南走。
落在当下看,蒙古南方还是边境线的功能居多,不太像生活线,往中国方向多居住这件事,历史气候经济战略这几条都没给足动力,概括一句,靠近中国的想法不缺,南边环境偏硬,北边格局稳定,俄方关系熟络,历史路径深,眼下中国能做的事摆在通道上,把矿运出来,把路修通,把口岸打通,把利益捆在一起,南北差异慢慢会动,指望乌兰巴托带头往南迁,短期不现实,这盘棋把东亚的地缘关系照了个影,读懂也就看懂了蒙古的人口走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