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医学发展历史中,有些名字注定与某一学科紧密相连,成为指引后人的灯塔。我国显微外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家恺教授,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是国内断肢再植、皮瓣移植、周围神经修复等领域的重要开拓者,更以仁心仁术滋养了无数患者,以严谨师道培养出刘小林、顾立强等一批领军人才。如今,循着学生刘小林、顾立强的深情追忆,我们得以走近这位医学巨匠的动人往事。
![]()
讲述人:刘小林,中山一院显微创伤手外科学科带头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讲述人:顾立强,中山一院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原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01/
朱家恺:一个和显微外科紧绑的名字
1963年,中国学者报告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手术成功。这件在世界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成为了中国显微外科起步的契机。
60年代以来,中山一院骨科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断腿再植、世界首批断指再植手术,召开了全国第一届断肢(指)再植座谈会,也有以Harry J. Buncke和Horald E. Kleinert为首的美国显微外科代表团来访……当时的骨科专家朱家恺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周围神经束间移植、淋巴管-静脉吻合等显微外科手术,同时与同仁们敏锐地意识到——要想继续扩大影响力,医院要为显微外科建设独立的学科阵地与专业杂志。1978年,朱家恺和三位同事在中山一院创建了显微外科,并同步创办了内部交流刊物《显微外科》,这也是《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的前身。
![]()
《显微外科》创刊号封面,1985年改名《显微医学杂志》,1986年又改名为《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1981年,卫生部组织编写高等院校统编教材《外科学》,朱家恺受邀负责骨科部分的编写。他积极向时任主编裘法祖院士建议,将显微外科纳入教材总论。这一建议得到了裘院士的认可。从此,朱家恺的名字和新兴学科显微外科一起,随着这本教材,走进了全国每一所医学院校,被无数怀揣梦想的医学生熟知。
![]()
1981年,在武汉开教材会议时中山医教师合照。右二为朱家恺
刘小林,就是医学生当中的一员。他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读本科时,他在湖南老家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显微外科培训班。正是这个短暂的培训,为他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显微镜下那些精妙绝伦的血管吻合、神经缝合,使他深深着迷。他马上想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一个强烈的愿望在心中萌发:“如果我能成为朱家恺教授的研究生就好了。”
1983年,刘小林如愿考上。他对朱家恺的认识,也从书本上的名字,变成了立体而深刻的师者形象。
02/
创新术式后,他牵挂脑瘫女孩十余年
在刘小林的记忆中,朱家恺对患者的关爱细致入微,常常将患者的疾苦放在心上。1990年,朱家恺接诊了一名来自广东中山的脑瘫女孩。女孩十二三岁,智力正常,却因身体不受控制地抽动而被迫辍学。女孩母亲的一句话成了朱家恺心中沉甸甸的牵挂:“我现在30多岁,还能背得动我女儿,等她长大了怎么办呢?”
在病例讨论时,朱家恺反复向学生们提起这位母亲的话。为了帮助这个女孩,他决定采用当时在全国仅有北京和广州率先开展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从手术设计、操作到术后评估,朱家恺全都亲自上阵。手术取得了成功,女孩的康复效果也不错,后来还顺利考上了高中。
![]()
朱家恺在做显微外科手术。
然而,朱家恺的关怀并未因手术成功而终止。他关注到,文献中提及此类手术可能影响患者的性功能和月经,嘱咐刘小林一定要长期随访。这份跨越手术台的牵挂,伴随女孩走过青春,直至她步入婚姻殿堂——朱家恺与刘小林还收到了女孩的婚礼请柬。
不仅如此,这份仁心,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关怀上。有一次,朱家恺带领几位学生到湖南参加学术会议。行程结束后,他到刘小林家中探望,并将所有的讲课费都留下来,叮嘱刘小林给怀孕的夫人买些营养品。这份如父辈般的温暖,让刘小林至今感念不已。
![]()
朱家恺与刘小林。
03/
经历生死考验的科研之路
“因为科研工作,我和朱教授差点把命搭上了。”1989年岁末的一次意外,刘小林至今仍觉得刻骨铭心。
当时,刘小林在朱家恺的指导下,正在进行一项关于雪旺细胞神经修复作用的课题研究。当时科研条件艰苦,他们只能在一间临时病房里进行动物实验,日日与小白鼠为伴。
就在春节前夕,刘小林突发高烧住院,病因迟迟未明。时值年关,医院人手紧缺,但实验的取材时间点却不能错过。朱家恺二话不说,回到实验室,接替刘小林继续研究。
然而,几天后,刘小林的病情急转直下,一度陷入休克,被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一位医生怀疑,刘小林是患上了“出血热”——一种由鼠类传播、在当时死亡率可高达50%的急性传染病。血样送检外院后,证实了这一猜测。后来,朱家恺也因高烧住院,同样感染了出血热。所幸师徒二人最终战胜了病魔。这段经历,也成为了他们为科研共同奋战的深刻印记。
![]()
朱家恺开展动物实验。
这次生死考验并没有动摇刘小林的信念,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在朱家恺的支持和鼓励下,1998年,刘小林赴瑞典隆德大学进修,师从世界著名周围神经外科专家伦德博格。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实验室一名博士关于“经过脱细胞处理的神经细胞电镜照片”的实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那么,能否将这种技术应用于神经移植材料,解决自体神经移植“拆东墙补西墙”的弊端呢?
他整理出相关的海外文献寄回国内,征询朱家恺的意见。朱家恺在回信中给予了明确的肯定与鼓励:“这是有希望的,是可以考虑的。”这句话,给了刘小林莫大的信心。回国后,他在朱家恺的指导下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9月6日,由刘小林团队主导研发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简称“神桥”)获准临床使用和上市。“神桥”作为一种理想的神经修复材料,避免了传统自体神经移植的并发症,标志着我国在周围神经修复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04/
将显微外科打造成“中国医疗界的乒乓球”
“朱家恺教授是‘积累性学习’的典范。”顾立强还记得,无论参加什么学术会议,朱家恺总是拎着厚厚的资料包,大多数都是他的手写笔记。他会详细记录会议的关键点,并与同行深入讨论,这种严谨的学风深刻地影响了身边的每一位学生。
![]()
朱家恺与顾立强。
这份对学问的虔诚与执着,源于他对显微外科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顾立强回忆,即使已到九十高龄,朱家恺仍然在参加《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的编审会,关心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他留下的两个编审原则——“实事求是”和“不求全责备”,被继任主编的刘小林、顾立强等人奉为圭臬,将论文修改视为学术交流和培养新人的过程。
![]()
2004年,73岁的朱家恺主持在上海中山医院召开的周围神经损伤基础与临床研讨会。
他所开创的显微外科教学事业,也已枝繁叶茂。朱家恺曾在全国率先开办中山医学院本科生“显微外科技术培训班”,40多年过去了,这个培训班依然在中山大学的校园里举办,刘小林、顾立强等都曾担任过授课教师。
由于中国显微外科在世界医疗界的地位颇高,因此显微外科也被称为“中国医疗界的乒乓球”。荣光的背后,正是朱家恺这样一代代开拓者奠定的坚实基础。1978年《显微外科》杂志建刊后,他与同事们共同翻译近期的国外文献,并刊登在杂志上。后来,他还积极推动医院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显微外科同行们建立友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从1990年代开始,美国、瑞典等国连续多年派遣医生来中山一院进修手外科、学习显微外科技术,无疑是中国显微外科实力的有力证明。
![]()
2010年10月,朱家恺(左二)荣获“中国显微外科终身成就奖”。
在刘小林、顾立强的追忆中,一段段动人的师徒故事徐徐展开,映照出的更是中国显微外科从筚路蓝缕到跻身世界前沿的奋斗缩影。回望朱家恺的一生,他以开拓者的勇气,为中国显微外科奠定坚实基石;他以仁医的胸怀,抚慰万千患者的身心伤痛;他以良师的担当,培育出一代代医学栋梁。而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更如一座灯塔,为后辈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诗琪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